啼莺催去,便轻帆东下,居然游子。
我似春风无管束,何必扬舲千里?
官柳初垂,野棠未落,才近清明耳。
归期自问,也应芍药开矣。
且去范蠡桥边,试盟鸥鹭,领略江湖味。
须信西泠难梦到,相隔几重烟水。
剪烛窗前,吹箫楼上,明日思量起。
津亭回望,夕阳红在船尾。
【注释】
①啼莺:春日里鸣叫的黄莺。
②轻帆东下:轻快地乘着东下的帆船。
③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④春风无管束:春风无法束缚人。
⑤何必扬舲千里:何必驾着船千里迢迢远行呢?
⑥官柳初垂:指早春时,官府的柳树刚刚发芽吐叶。
⑦野棠未落:指晚春时,民间的棠树尚未凋零。
⑧归期自问:归家的日子自己会问。
⑨范蠡桥边:范蠡当年离开家乡后,曾来到钱塘江边的范蠡桥。
⑩鸥鹭:水鸟。
⑪西陵:即西泠,在杭州西湖之南。
⑫须信:相信。
⑬难梦到:难以实现。
⑭津亭:渡口上的亭台。
⑮夕阳红:夕阳映照在水面上,呈现红色的余晖。
⑯思量起:思念起来。
【赏析】
《念奴娇·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作的一组词。该词组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词通过描写归家途中所见景物,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一句:“啼莺催去,便轻帆东下,居然游子。”春天到了,黄莺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着,催促着人们赶快出发,乘着东下的小舟,就像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
第二句:“我似春风无管束,何必扬舲千里?”我如同春风那样自由自在,没有受到拘束,为什么要扬帆万里远行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三句:“官柳初垂,野棠未落,才近清明耳。”官家种植的柳树刚刚发芽,民间种植的棠树也还没完全凋零,清明节快到了。这里的“才近”二字,既写出了时间的紧迫,又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第四句:“归期自问,也应芍药开矣。”回家的时候自己会问一问吧!也许芍药已经开了吧。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第五句:“且去范蠡桥边,试盟鸥鹭,领略江湖味。”那就暂且前往范蠡桥边吧,那里有美丽的鸥鹭相伴,可以尽情领略江湖的韵味。这句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六句:“须信西泠难梦到,相隔几重烟水。”一定要相信我这次不能梦到西泠啊!因为那距离实在太遥远了。这里用“隔山隔水”来形容西泠与自己的距离之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第七句:“剪烛窗前,吹箫楼上,明日思量起。”晚上剪烛灯前,吹箫楼上,明天就会思念起来。这句词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亲人的情景。
第八句:“津亭回望,夕阳红在船尾。”傍晚时分回到渡口的亭子里眺望远方,只见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犹如一片红色的霞光。这里用“夕阳红”形容夕阳的颜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第九句:“津亭回望,夕阳红在船尾。”傍晚时分回到渡口的亭子里眺望远方,只见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犹如一片红色的霞光。这里用“夕阳红”形容夕阳的颜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第十句:“明日思量起。”明天就会思念起来。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对归家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情感的真挚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