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刺何须恨,留鳞为护鲜。
清腴不受俗人怜。
说着江乡风味口流涎。
故国三千里,流人二十年。
牙齿零落负琼筵。
吾舌徒存,欲辩已忘言。

解析

诗句释义:

  1. “多刺何须恨,留鳞为护鲜。” - 描述了鲥鱼身上带有许多锋利的刺,但人们并不因此而感到厌恶。因为鱼的鳞片可以帮助它保持新鲜,所以没有必要去责怪它的多刺。
  2. “清腴不受俗人怜。” - 指鲥鱼肉质鲜美,不需要被世俗的眼光所怜悯。
  3. “说着江乡风味口流涎。” - 当人们谈论到江南水乡的风味时,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4. “故国三千里,流人二十年。” -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在外漂流了长达二十年之久。
  5. “牙齿零落负琼筵。” - 意味着由于年老体衰,牙齿已经掉落,无法再享受美味佳肴。
  6. “吾舌徒存,欲辩已忘言。” - 虽然舌头还在,但已经没有能力说话了。

译文

  • 多刺何必恨,留下鳞片保护鲜嫩;
  • 清甜不招世俗怜,只谈江南风土让人垂涎。
  • 故乡千里远在心间,流浪漂泊二十载。
  • 牙落齿失无宴席享,舌犹存身不能辩。

注释

  1. 鲥鱼:一种生活在长江中的鱼类,以其肉质鲜美而闻名。
  2. 多刺:指的是鲥鱼身上的尖刺。
  3. 留鳞:保留鳞片以保持其新鲜度。
  4. 清腴:形容鲥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5. 江乡风味:特指江南地区特有的美食文化和风味。
  6. 三千里:比喻故乡遥远,心中难以抵达的距离。
  7. 二十年:表示作者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达二十年。
  8. 零落:牙齿脱落,失去了咀嚼能力。
  9. 琼筵:比喻珍贵、美好的宴席或食物。
  10. 欲辩:想要解释、表达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鲥鱼的形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诗中通过对鲥鱼多刺和清腴的描写,隐喻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和艰辛。同时,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伤,都通过这首诗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