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秋何在,在郭外陂塘,涧边林楚。
野香几缕。
向衫痕暗扑,帽丝乱舞。
暑退凉生,一派嫩阴阁雨。
绕村去。
遥见支公,微笑迎处。
相别弹指许。
又竹翠沾厨,荷风凝路。
茗铛笋俎。
怅来朝愁听,江船捣素。
任是空王,也稔离情凄苦。
漫延伫。
怕催归、花宫浴鼓。
扫花游 早秋同云臣诣竹枝庵访寒松上人,时上人将往龙眠,用片玉词韵留赠,兼志别怀
问秋何在,在郭外陂塘,涧边林楚。
野香几缕。
向衫痕暗扑,帽丝乱舞。
暑退凉生,一派嫩阴阁雨。
绕村去。
遥见支公,微笑迎处。
相别弹指许。
又竹翠沾厨,荷风凝路。
茗铛笋俎。
怅来朝愁听,江船捣素。
任是空王,也稔离情凄苦。
漫延伫。
怕催归、花宫浴鼓。
【注释】:
- 扫花游:一种词牌名,这里用作诗歌标题。
- 早秋:秋天的早期,通常指的是农历的九月或十月。
- 同云臣:作者的朋友或同伴,名字不详。
- 竹枝庵:一座与竹子有关的寺庙,可能是一个禅宗寺院。
-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 时上人将往龙眠:当时上人将要前往龙眠山修行。
- 片玉词韵:可能是借用古代词作的韵律风格。
- 留赠:赠送的意思。
- 兼志别怀:同时表示思念和告别之情。
- 郭外陂塘:指城郊的池塘。
- 涧边林楚:指小溪边的树林和草丛。
- 野香几缕:形容自然散发出的淡淡香味。
- 向衫痕暗扑:衣物上的香气随风飘散。
- 帽丝乱舞:指风吹动帽子上的细丝,仿佛在跳舞。
- 暑退凉生:炎热消退后带来凉爽的感觉。
- 嫩阴阁雨:新长出的嫩叶遮盖着雨水。
- 绕村去:沿着村庄周围走。
- 支公:即传说中的支遁禅师,东晋高僧,隐居于庐山。
- 微笑迎处:微笑着迎接他。
- 茶铛(chēng):煮茶用的锅子。笋俎(zǔ):切好的笋菜放在俎板上。
- 茗铛(méng chēng):烹茶用的铜锅。
- 竹翠沾厨:竹林中散发出的清新气息洒满厨房。
- 荷风凝路:荷花的微风让道路更加清新宜人。
- 茗铛笋俎:烹茶用的锅子和切成块状的菜肴。
- 江船捣素:泛舟江上行船的声音像捣制白色的米团一样清脆。
- 空王:佛教术语,指无欲无求的佛性状态。
- 延伫:长时间地站立,期待。
- 怕催归:担心回家的时间被催促。
- 花宫浴鼓:在皇宫里沐浴时发出的鼓乐声。
【赏析】:
《扫花游·早秋同云臣诣竹枝庵访寒松上人》是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属于宋词中的婉约派作品。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景色及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友谊和对分别的不舍。
词的开头部分“问秋何在,在郭外陂塘,涧边林楚。”提出了对秋天的询问,秋天的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但更远处的景致也同样迷人。这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为后续的离别场景作了铺垫,也为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忧郁气氛。
随后的“野香几缕。向衫痕暗扑,帽丝乱舞。”具体描述了与友人相遇的场景,衣服上带着野草的香气,帽子上的线条随着风起舞,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这种细节描写使得词的情感更加真实而深刻。
接下来的两句“暑退凉生,一派嫩阴阁雨。”则转换了场景,从户外转向室内,描述了一个清爽宜人的秋日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转变。
进入正文后,“绕村去。遥见支公,微笑迎处。”描绘了与友人一起沿着村子走的情景,其中“支公”是指著名的东晋高僧支遁。他的出场给这段离别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在面对别离时的复杂情绪。
“相别弹指许。又竹翠沾厨,荷风凝路。”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弹指一挥间,时间过得很快,友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竹叶在厨房散发清香,荷花随风轻拂,这些自然景象都让人感到时光的流转和友情的珍贵。
“茗铛笋俎。怅来朝愁听,江船捣素。”进一步描绘了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在早晨的茶会上,听着江船击打白浪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美。这里的“江船”、“捣素”等词汇都富有诗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任是空王,也稔离情凄苦。”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无论身居何处,心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是深切而痛苦的。这不仅是对自己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友情价值的肯定。
此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感情。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离别之作,更是一篇蕴含深情的抒情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