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啼烟,倚晴昼、枝枝欲颤。
恰又是、送春天气,夹衣庭院。
香径露浓围绣幄,软帘风细低歌扇。
将去年、情事倚阑干,思量遍。
花与月,曾留恋。
朝共夕,闲游衍。
在睢阳古郡,商邱旧县。
记得浓香笼两袖,醉馀马上携归便。
下小楼、红袖那人迎,人微倦。

诗句解读

1 芍药啼烟,倚晴昼、枝枝欲颤。 - “芍药”是中国传统名花,常作为春天的象征。这里用“啼烟”形容芍药盛开时,花瓣上露水凝结如泪滴般,仿佛在轻泣。“倚晴昼”描绘出花朵在阳光下的娇嫩,而“枝枝欲颤”则生动地传达了牡丹花开放时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1. 恰又是、送春天气,夹衣庭院。 - 这里的“送春”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而“夹衣庭院”则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古代中国庭院景象。春天的离去使得庭院中的景象显得有些萧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

  2. 香径露浓围绣幄,软帘风细低歌扇。 - “香径露浓”形容的是春天夜晚的芬芳和露水的清新,而“绣幄”则可能是指室内布置精美的帷帐。“软帘风细低歌扇”则是描绘了轻柔的帘幕下,微风拂过,似乎有人轻轻摇动着她手中的扇子低声吟唱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感觉。

  3. 将去年、情事倚阑干,思量遍。 -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某个特定时刻的回忆。“倚阑干”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行为,象征着他们在孤独或沉思时倚靠在栏杆上。这种场景常常被用来表达深深的怀念或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4. 花与月,曾留恋。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留恋。通过提到“花”与“月”,诗人可能在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可能是在回忆那些曾经让他感到留恋的美好时光。

  5. 朝共夕,闲游衍。 - 这里描述了诗人在白天和夜晚都享受悠闲生活的情景。“朝共夕”可能指的是早晨和晚上都在进行某种活动,可能是工作或社交;“闲游衍”则描绘了诗人在闲暇时间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6. 在睢阳古郡,商邱旧县。 - 此句提供了地点信息,表明诗人正在描述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睢阳古郡”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地方,而“商邱旧县”则是对那个地区的具体指称。这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时期所经历的地方。

  7. 记得浓香笼两袖,醉馀马上携归便。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饮酒后的愉悦心情。“浓香”可能指的是酒精或者花香,而“笼两袖”形象地描绘了酒香四溢的场景。“醉馀马上携归便”则描绘了诗人在醉酒之后,骑马回家的快乐时光,这种情景往往与自由和放纵相联系。

  8. 下小楼、红袖那人迎,人微倦。 - 这一句描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位女子在小楼上迎接着诗人,她的身影显得有些疲倦但仍然温柔。这种描绘传达了一种浪漫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译文

芍药在春风中摇曳,倚靠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枝枝花儿欲颤,正是送春之际。
恰好是送春天气,我身着夹衣在庭院中徘徊。
香径上的露水浓密如同泪水,围着绣帷低垂着歌扇。
回想起去年,我倚靠栏杆深思,思绪万千。
那花儿与月亮都曾依恋我。
早晨与傍晚,我都享受着闲适的时光。
曾经在睢阳古郡,商邱旧县,感受那香气袭人。
记得那浓郁香气萦绕在我两袖之间,醉后骑马归来便带走了这份喜悦。
下到小楼,红袖的人迎上来,虽然疲惫却也依然温柔。

赏析

《满江红·看牡丹感旧》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作品。此词以牡丹为引开笔,借咏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牡丹等元素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珍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