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盘涡,中牟界、涛翻浪走。
勒马看、残山剩水,一番回首。
斜日乱碑森怪猬,危冈怒石蹲奇兽。
笑中原、从古战场多,阴风吼。
炎刘鼎,嗟沦覆。
袁曹辈,工争斗。
看金戈塞马,喧豗驰骤。
浪打前朝黄叶尽,霜封断壁青苔厚。
又几行、雁影落沙洲,多于豆。
【注释】
①十首:此指《满江红》词的第十首。《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一首抒怀词。这首词是其中的第五首,写的是汴京(开封)的历史。
②中牟:地名,在今河南省中部。
③涛翻浪走:波涛翻涌,浪奔流走。
④勒马:驻马,停止前进。
⑤残山剩水:残余的山和流水。
⑥森:密集的样子。
⑦阴风吼:《史记·张仪列传》:“楚人轇轕,上犯君矣。”注:“谓楚人多轕轕其语也。”此处以阴风喻指中原多战乱。
⑧炎刘鼎:指宋朝,因宋太祖赵匡胤姓赵,故称“赵”。鼎,古代的礼器。此指宋朝灭亡后,中原大地成为群雄逐鹿之地,战火连绵不断。
⑨袁曹辈:指三国时期的袁绍、曹操等人物。
⑩金戈:金属制的戈,古兵器名。塞马:战马。这里指战马。
⑪聒豗:喧哗嘈杂的声音。
⑫黄叶尽:落叶尽。
⑬断壁青苔:残破的墙壁上有青苔生长。
⑭又几行:形容雁群飞过沙洲,落脚的痕迹像是排列成行的豆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写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当时岳飞已经被捕入狱,不久被杀。作者怀着悲痛心情,追念北宋的灭亡,感叹南宋的屈辱,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无限感慨。
上片从汴京的地理形势写起。开头三句,写黄河之水从中牟一带奔腾而来,波浪滚滚,势如狂澜,把岸边的山崖冲刷得十分险峻,仿佛要冲垮一切。这两句既点明汴京在黄河之滨,又暗示汴京地处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而为下面描写汴京昔日繁华景象埋下了伏笔。接着三句,写诗人站在河岸上,遥望中原大地,只见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夕阳斜照下,到处是断壁残垣,野草丛生;大石之上,奇形怪状的东西时隐时现,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曾在战场上驰骋的英雄豪杰。这些景物虽然给人以悲凉之感,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沉湎于伤感之中。他反而笑谈道:原来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场,难怪这里的阴风怒吼啊!这既是对中原历史的慨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愤激指责。
下片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往事。“炎刘鼎”三句,用一“嗟”字领起,表达了对宋室南渡后的沧桑巨变的惋惜之情。炎刘鼎即宋朝,鼎在这里代指宋朝的灭亡。“嗟沦覆”,意思是叹息宋朝的灭亡。“袁曹辈”,指三国时期的袁绍、曹操等人。他们争斗不休,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看金戈塞马”,则通过想象再现了当年金戈铁马、战马嘶鸣的盛况。这几句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愤激之情。
接下来两句,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过去的情景。“浪打前朝黄叶尽”,说的是当年汴京的黄叶已经随风飘落殆尽。而如今,却只有那被浪花打得遍体鳞伤的断壁残垣和青苔斑驳的旧城遗址。这两句既是对过去汴京城繁华景象的追忆,又是对今日萧条景象的感叹。最后一句,用“又几行”来形容雁群飞过沙洲,落脚的痕迹像是排列成行的豆子,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秋日里黄河两岸的壮美画卷。然而,这幅画卷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哀愁和无奈。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颇有特色。首先,词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汴京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落进行对比;其次,词人善于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思想,使词作更富有感染力;再次,词人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事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最后,词人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加深刻、丰富、细腻,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