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蛾如絮坠,春梦远、若为情。
记金缕缠愁,琼钩挂恨,灯送鞍迎。
桃根。
渡江已去,剩枇杷、烟叶扫重扃。
深藓埋将履迹,断帖换得歌声。
凄清。
影事未分明。
残酒几人醒。
看烛泪犹堆,帘衣已卸,画榻香冥。
词人自怜鬓白,立斜阳、老泪下纵横。
寂寂杨花无主,飞飞燕子都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玉蛾如絮坠”,比喻春梦的轻盈,“远”,指时间的距离,这里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记金缕缠愁”,以金缕喻愁思之深重;“琼钩挂恨”,用“钩”字形容思念之苦,钩住心头的忧愁,难以解脱。“灯送鞍迎”,以“灯”与“鞍”来暗喻对远去之人的不舍与牵挂。“桃根”,即桃叶,相传为王献之的妻子,后来成为歌妓,这里代指所思念的人。“渡江已去,剩枇杷、烟叶扫重扃”,以枇杷、烟叶等自然景物来暗喻离别之情,也象征着对故人的思念。“深藓埋将履迹,断帖换得歌声”,用“履迹”与“歌声”来暗指离别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凄清”,以凄凉寂寞来形容离人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哀怨。
【答案】
译文:
春天的梦中,仿佛看见你的身影飘然远去,我无法解开那深深的愁思。记得那时你在金缕间缠绕着我的相思
,在明月下悬挂着我的怨恨,灯前送我鞍前迎我,情意绵绵不绝。桃叶,你的离去,如同渡过长江一般遥远,留下
的只剩下枇杷叶子在轻风中摇曳。深深的苔藓掩埋了我们的足迹,一封封书信换来了你传来的歌谣。我独自一人,
独自承受着那份凄清。看烛光下的泪痕还堆满了酒杯,帘子已经撤去,画床上香灰已经飞散。自己怜惜自己鬓角的白
发,独自面对落日余晖,泪如雨下。寂寂杨花无主,飞飞燕子都零。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词作。上片写女子的离愁别绪。首句写梦中的情景,以“如絮”比喻其体态轻盈,又以梦境来反衬
现实中的思念之深。“记”字点明这是回忆中的事情,而“远”则暗示了时间的遥远,表达了女子对远去之人的思念。第二
句以金缕、琼钩来暗喻思念之情的深沉。“灯送鞍迎”四句写女子对远去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其中“灯”与“马”相映成
趣,既写出了对远行之人的深情厚谊,也暗示了女子的身份。“桃根”二句写女子对远去之人的思念之深。“渡江已去”三
句写女子对远去之人的无限牵挂。“剩”字表明女子对远行之人的爱恋之深。“深藓”两句写女子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之深,也
暗示了两人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凄清”两句写女子因思念而感到孤独寂寞。“残酒几人醒”,以残酒来隐喻女子对远
行之人的思念之情的深沉。最后几句写女子因思念而感到憔悴不堪。“立斜阳”二句写女子独自对着落日余晖,泪水纵横
,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悲苦之情。“寂寂”二句写女子因思念而感到心力交瘁,连杨花都找不到归宿,燕子都找不到落脚
之处。全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写闺怨的名篇。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此词一结语意更妙。‘寂寂’二句,‘杨花’二句,皆就眼前事言,而意脉不断于‘立斜阳’三字。”(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
六)
清代学者张惠言:“此词结得极妙。‘立斜阳’句,‘杨花’句俱有神理。”(《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