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层、绿疏黄密,秋烟篱角浮软。
两三帽影当斜照,想见翠帘低卷。
风过涧。
却高籁低香,搀送吟声远。
传笺斗管。
谢画笛楼台,轻车尘土,赢尔片时懒。
天涯客,来踏旧游庭院。
径苔茜碧无限。
栏杆夜傍藤花月,坠梦三年蓬转。
侬是雁。
惜又要南归,不待西风晚。
那容结伴。
到佳节重阳,雨窗剪烛,共续酒杯浅。

【译文】

秋日里篱笆的一角上,烟云缭绕,一层又一层。

斜阳映照下,只见两三顶帽子影儿晃动,想见翠帘低垂。

涧中的风声,似乎比那高远的乐声更清幽。

吟声伴随着送别的箫管声飘散而去。

传情写意的书信、奏乐的管笛、绘景的画笔,还有轻车尘土,这些都能赢得片刻的悠闲。

天涯游子,踏着旧游庭院,来到这寂静的地方。

径中苔藓如茜草般碧绿,无限春光,阑干旁藤花伴着月光。

梦回故乡,三年来一直漂泊,如今又要南归了。

我像一只孤雁一样,可惜又不能等待西风来临才归去。

不能与你结伴同行了,到重阳节时再聚吧,我们共剪烛、斟酒杯,把杯里的美酒喝个浅薄。

【赏析】

此词是咏叹秋天景色和游子的离愁别恨之作。上片写秋景。开头两句写篱角秋色,由近及远;“两三帽影当斜照”写秋景的静态,而“想见翠帘低卷”则是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过片三句写秋景的声响。作者将“涧中风声”比作“高远的乐声”,以乐声喻涧中之水声,以乐声喻涧中之风声。“搀送吟声远”三字用得妙绝,既表现了秋风送爽的特点,又表现了涧中水声悠扬的特点;既有听觉的感受,又有视觉的印象,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空间。

下片写思乡之情。“谢画笛楼台”一句承首句的“一层层、绿疏黄密”而来,点出秋景。“轻车尘土”二句,写客居者的心情:虽然有“谢画笛楼台”等物在心头触景生情,但“赢尔片时懒”则说明客居者并不以此为乐,而是心系故土,渴望早日回到家乡。“天涯客”三句写思归之意。“那容结伴”二句写重阳节时思念友人的情景。最后三句,直抒胸臆。“到佳节重阳”二句为全词主旨之所在,也是全篇之高潮。它概括了上下片所写的一切景物和人事:从篱角之秋烟,到斜阳之映照;从涧中之风声,到楼上之箫管;从画扇之轻舞,到藤花之月夜;从梦中之故乡,到眼前之故人,以及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归思之切等等,都集中地体现了重阳佳节这一特定时间的特殊环境,以及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