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忍扬州别。
放晴湖、八窗六柱,赵家轻鹢。
一自紫云淮上去,瘦了蜀冈颜色。
似镜里、初眉颦碧。
更怪横波鬟影暗,被柳丝、都把楼台幂。
烟动处,但闻笛。
水荭溅雨香流席。
向旗亭、狎莺眠燕,梦犹堪忆。
红药年年无恙在,莫怨青青荠麦。
总付与、东风狼藉。
且上平山高置酒,任疏钟、打起春城夕。
残照外,大江白。

【注释】

金缕曲:词牌名。红桥春泛图,为潘补之舍人题,即《金缕曲·和潘希白寓居吴门》;

未忍:舍不得。扬州:古地名,今江苏扬州市;

放晴湖、八窗六柱,赵家轻鹢:指扬州瘦西湖上的美丽景色;

紫云:紫色云霞,指天上的彩云;淮上去,指从扬州到淮阴(淮安);

蜀冈颜色:形容山冈的颜色因雨而变暗了;

镜里:指镜子里;初眉颦碧:指眉毛好像被皱了一样;

横波鬟:形容女子梳着的发髻像波浪一样;影暗,指头发遮住了楼台,看不见;

烟动处,但闻笛:意思是在烟雾中,只听见笛声;

水荭(hóng):水边的一种植物;溅雨香流席:指水荭在微风中飘落时,带着雨点洒落在宴席上发出阵阵清香;

向旗亭:指在酒楼中饮酒赏景;狎莺眠燕:指在酒楼上与鸟儿嬉戏;梦犹堪忆:梦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年年:每年;红药:芍药花;青青荠麦:指春天的荠菜和小麦;

总付与,东风狼藉(lěng jí):把这一切全都交给春风来收拾整理;

平山:指平山堂,是扬州的一个著名景点;高置酒,任疏钟、打起春城夕:在平山堂上摆设酒席,任由晚钟的声音回荡;

残照外,大江白: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长江水面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赏析】

此词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冬,苏轼由杭州知州调任徐州知州时,途经扬州时所作,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词。

这首词写于熙宁五年冬,作者由杭州调任徐州途中经过扬州。此时,正值深秋之际。他来到瘦西湖畔,看到湖光山色分外妖娆,不禁想起昔日与友人在扬州的游赏。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作。全词以景入情,融情入景,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金缕曲”三字,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描写的景物有紫云、蜀冈、八窗六柱、赵家轻鹢等,其中尤以紫云最为显眼,它象征着天边美丽的彩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同时,它也暗示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接下来两句“未忍扬州别”,表达了词人不愿离开扬州的心情。这里用了一个“忍”字,表现了他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放晴湖、八窗六柱”一句,是对扬州美景的生动描绘。这里的“八窗六柱”是指扬州的八座城门和六座城门上的石柱,它们构成了扬州的独特建筑风格。词人在此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接着两句“一自紫云淮上去,瘦了蜀冈颜色”,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扬州美景的怀念之情。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在紫云之下欣赏过的美丽景色,而现在却只能在回忆中回味。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似镜里、初眉颦碧”,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扬州美景比作一面镜子,让人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这里的“眉”指的是山冈的颜色,因为山冈的颜色因雨而变暗了,所以就像人的眉毛一样显得有些颦蹙。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让人感受到了扬州的美丽。

“更怪横波鬟影暗,被柳丝、都把楼台幂”,则进一步描绘了扬州的美好景色。这里的“横波鬟影”指的是女子的发型,而“柳丝”则是扬州的一道风景线。当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时,它们会遮住楼台,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样的描绘既生动又形象,让人更加陶醉于扬州的美丽景色之中。

“烟动处,但闻笛”,则是通过听觉的方式,描绘了扬州夜景的美丽。当夜幕降临、烟雾弥漫时,只听得那悠扬的笛声在夜空中回荡,让人感受到了夜晚的美丽。

“水荭溅雨香流席,向旗亭、狎莺眠燕”,则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方式,描绘了扬州的夜景之美。这里的“水荭溅雨”指的是水荭花瓣在雨水中飘落,散发着阵阵清香。而“狎莺眠燕”则描述了人们在旗亭里欢聚一堂,与鸟儿嬉戏的场景。这些描写既生动又形象,让人感受到扬州夜景的美丽。

“红药年年无恙在,莫怨青青荠麦”,则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认为虽然岁月如梭,但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消逝。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保持这份友谊。

最后两句“总付与、东风狼藉,且上平山高置酒”,则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他认为一切都交给春风来做主吧,于是他在山顶上摆下了酒席,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一天。这里既有豪爽之意,又有期待之情。

整首词以景入情,融情入景,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