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前事,醉倚岳阳楼。
楚蜀千帆争落日,江湖双带划中流。
一雁洞庭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重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同时还要了解古诗的常见表达技巧。

“怀前事”三句:怀念过去的事情(指诗人在岳阳楼所见到的景色),喝得醉醺醺地倚着岳阳楼栏杆。

“楚蜀”两句:长江中下游的船只争相驶向夕阳落山的地方,江湖上水波激荡,船桨划开江流。

“一雁”两句:一只大雁掠过洞庭湖上空。

注释:“忆江南”:怀念江南。

赏析:

首句写诗人登楼所见,次句写诗人因登高而产生感慨。诗人登上岳阳楼后,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过去的遭遇,不由得感叹不已。

第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江天寥廓、风帆点点、江水滔滔的壮丽画面。“楚蜀”二句写长江中下游的船只争相驶向夕阳落山的地方,江湖上水波激荡,船桨划开江流;“一雁”二句写一只大雁掠过洞庭湖上空。这几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通过描写眼前的江水、帆影、飞鸟来表现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受到排挤打击的不幸命运。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面对浩瀚无际、浩渺空阔的洞庭湖,想起自己的一生也像这大雁一样,从南方飞到北方,最后却落脚在这荒凉的洞庭湖畔,不禁悲从中来。

译文:

怀念过去的事情,喝醉酒倚着岳阳楼栏杆。长江中下游的船只争相驶向夕阳落山的地方,江湖上水波激荡,船桨划开江流。一只大雁掠过洞庭湖上空。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春游岳阳楼时所作。当时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他游览名胜古迹,常发思古之幽情。这首词就是作者凭吊历史遗迹时的有感而发之作。

词的上片写登临览眺的情景。“怀前事”,即回忆往事。开头两句说,登楼远眺,触景而生感慨。“醉倚岳阳楼”一句点明登楼的时间和原因,说明词人之所以登上岳阳楼,是因为他怀想往事。“楚蜀”二句写长江中下游的船只争相驶向夕阳落山的地方,江湖上水波激荡,船桨划开江流。这两句是全篇的精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楚蜀”二字,不仅写出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地域,而且突出了这一带地势险峻的特点。“千帆”二句,承“楚蜀”,进一步写眼前的景象。帆影众多,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争”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现出帆桅众多的特点,又写出了江面宽阔、水流迅疾、舟行如飞的情况。一个“争”字,把帆桅众多、百舸争流的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江湖双带划中流”一句写船桨划开江水,顺流而下。这里,“双带”二字,不仅表明船桨数量之多,而且突出了划桨者技艺高超,动作矫捷。这几句既是实景写真,又是虚境传神。它以丰富的色彩、鲜明的形象,再现出当年江水奔腾、帆樯如林、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从而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下片抒写羁旅怀人的情怀。“一雁”两句紧承上文,由写景转向抒情。“洞庭秋”点明了时间是在秋季,“一雁”一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傍晚。秋天的傍晚,天气渐凉,大雁南归,这是自然规律。然而,大雁南飞的方向是南方,而不是北方。这就暗示出词人此时正身居北国,远离家乡,怀念南方的亲人朋友,心情十分痛苦。“洞庭秋”三字,不仅点出了时间地点,还烘托了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使人倍感伤感。结句以问句作结,既表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又有无限感慨之意。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登楼观景之景,下片主要是写登楼怀人之思。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将登临览眺之景与怀乡思友之思融为一体,情景相映成趣,浑然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坎坷经历的哀叹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