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十里,送蒲帆峡口,为催行躅。
山雾压船寒胜雨,冷滴萧萧芦竹。
树约凉云,峰分晓色,人语惺忪续。
蓼花明处,羡他鸥鹭犹宿。
愧我磨迹年年,青山也笑,直甚狂游独。
沙外数星渔火湿,光逗水村茅屋。
倚枕笺愁,推篷猎句,影照清波绿。
唤回客恨,鹧鸪啼遍岩谷。

【注释】

庚寅: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月,秋天的月光。樊榭老人:指清代文学家、诗人袁枚(字子才),他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江宁(今南京)织造时曾建樊楼,故称“樊榭”。月夜过七里滩:即袁枚《过七里滩》诗。七里滩在今江苏镇江市西云台山北麓,长二十里。此句为作者自况,言其有文采,而好游历,故用此韵。蒲帆:以蒲草编成的帆篷。峡口:峡谷入口。为催行躅:为使船儿快点前进。

山雾:山上的云雾。芦竹:芦苇丛生的地方。树约凉云:树林中的冷雾。峰分晓色:山峰上的曙光。人语惺忪续:人们谈话声依稀可闻。惺忪:迷糊不清。蓼花明处:水边野草上的蓼花已经盛开了。羡他鸥鹭犹宿:羡慕那些白鹭和鸥鸟还停留在水上过夜。愧我:惭愧自己,自谦之词。磨迹:留下足迹,指四处奔波。青山也笑,直甚狂游独:山石也嘲笑我的孤苦,我何须独自游历呢?

沙外数星渔火湿,光逗水村茅屋:沙洲上有几颗星星的渔火映照着湿润的水波,灯光闪烁着照亮了河湾里的茅草房舍。倚枕笺愁,推篷猎句,影照清波绿:靠着枕头写诗,推开船篷捕捉诗句,船身在水中的影子投映出碧翠的波纹。笺:写字用的纸。笺愁:即“吟愁”,吟咏时的忧愁。推篷,把船篷掀起来,以便捕捉风中的声音。猎句,捕捉诗思或佳句。影照:影子投射在水中。清波绿:清澈的水波。

唤回客恨,鹧鸪啼遍岩谷:唤醒了我内心的旅愁,使得我在岩石山谷间听到鹧鸪的悲鸣声。

【赏析】

《百子令》,是一首纪游诗作,描写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闻和所感。

首联写远航途中的景色。秋风送爽,西风凛冽地吹拂着,船帆在峡口徐徐前行,催着作者快些启程。船行于峡口,山雾弥漫笼罩着船只,寒气袭人,冷得如同细雨般淅淅沥沥地洒落在芦苇丛生的岸边,那凄冷的芦竹被风吹得瑟瑟作响,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旅途的艰辛。船行至山间,雾气逐渐散去,露出了远处山峰上那如画一般的晨光。这时,山间传来人们的谈话声,声音朦胧而低沉,似乎还在继续着昨夜的谈话。此时,水边的蓼花已经盛开,它们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与白鹭和鸥鸟一样悠然自得地在水面上栖息过夜,给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颔联写舟中所见景色。船行至山脚下的小溪旁,只见两岸的树木被雾气笼罩着,一片苍茫,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当雾气散去后,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又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山峰在朝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那刚刚升起的晨光又为整个山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此时船上的人们开始交谈起来,虽然他们的声音有些模糊不清,但却给人一种亲切感。此时,河水中的芦苇已经泛出了绿色的光泽,而那几颗点缀在河面的小星星似的渔火在微风中摇曳着,给河面的夜景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颈联写船中人的情态以及自己的感慨。此时,作者正在倚靠船枕写诗,同时将船篷掀起来捕捉那随风飘扬而来的美妙声音。而船身在水中投下的阴影正好映出了那清澈见底的湖水,让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此时,作者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不禁感到有些凄凉、孤独而又无奈。于是便写下了这首《百子令》。

尾联抒发自己的情怀。此时,作者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内心却仍然沉浸在旅途中的那份伤感之中。当他在岩石山谷间听到鹧鸪的悲鸣声时,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寂寞和无助之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