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草连葩,兰英并蒂,惯在贫家盆瓮。
谁料今番,双头水芝看涌。
交卮劝、金叵罗深,画轴展、玉丫叉重。
笑庄窝、半亩平池,翻赢三十六陂种。
溪亭容我小住,那费桃根桃叶,隔江迎送。
卧稳风前,一任冷香吹梦。
愁遮了、叶底难扶,描不到、花心齐动。
除非唤、薛夜来过,绣成针七孔。

诗句释义:

  1. “绮罗香 其一” - 指的是《绮罗香》这首诗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池上红莲并头花开的美丽景象,来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感悟。
  2. “康熙丁丑六月” - 康熙丁丑年(公元1677年)的六月初五日。
  3. “舍南池上红莲作并头花” - 舍南是指家的南面,池上则是池子边上。红莲并头花,即指红莲并蒂,象征着夫妻或恋人之间的和谐、亲密。
  4. “蕙草连葩,兰英并蒂” - 蕙草是一种香草,兰花也是花中之君子。这里用蕙、兰分别代表男女双方,连花则暗示着夫妻关系。并蒂则表示夫妻恩爱,如莲花般紧密相连。
  5. “谁料今番,双头水芝看涌” - 如今想不到,水中的灵芝竟然长出了两枚。这里的“双头水芝”可能指的是水中生长的植物或者象征夫妻关系的双全。涌出则意味着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6. “交卮劝、金叵罗深” - 交卮是一种古代酒具,用来盛酒。金叵罗是古代的一种青铜器,形状像碗,底部有凹槽可以容纳液体。这里的“深”字可能是形容金叵罗的深度,或者是形容酒意浓厚。
  7. “画轴展、玉丫叉重” - 这里的“画轴”指的是卷轴画,而“玉丫叉重”则形容卷轴的厚度和重量。玉丫叉重,可能是形容卷轴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或者是形容卷轴画的工艺精细复杂。
  8. “笑庄窝、半亩平池” - 笑庄窝是古人称小家为“笑庄”,半亩平池则是形容池塘面积不大但很平整。这里的“笑庄窝”可能是诗人自嘲或幽默地表达自己的处境或心情。
  9. “溪亭容我小住,那费桃根桃叶,隔江迎送” - 溪亭是我用来暂住的地方,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迎接客人或送行。这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表示诗人向往一种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生活。
  10. “卧稳风前,一任冷香吹梦” -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我安稳地躺在那里,任凭冷香拂过我的梦境。这里的“一任”表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愿意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风雨和香气。
  11. “愁遮了、叶底难扶” - 忧愁遮住了我,让我难以支撑起身体。这里的“愁”可能代表着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12. “描不到、花心齐动” - 我无法将花心描绘出来。这里的“花心”可能是指花朵的中心部分,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
  13. “除非唤、薛夜来过,绣成针七孔” - 除非让薛夜来过来,否则我不会知道这花心的美妙之处。这里的“夜来”可能是一个人名,而“七孔”则是指绣针的尖端。诗人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译文:

翠绿的荷叶间,红色的莲花并蒂而生。我原以为这只是贫家的盆瓮里的景象,没想到今天却看到了水中的灵芝也长出了双头!这让我想起了庄子所说的“庄周梦蝶”,梦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我在溪边的亭子里小憩,无需再担心被桃树、桃叶们来回迎送。在这里,我可以安心地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溪亭的环境让我感到非常舒适,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我在这里静静地躺着,任由清凉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梦中我也能感受到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它们都与我息息相关。这种宁静的感觉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和愉悦。

虽然忧愁暂时遮住了我的视线,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花蕊中心的跳动。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除非让薛夜来过来陪我,否则我也不会知道这美丽的花蕊中心是多么动人。我想用绣针在花蕊中心刺七个孔,以此来表达我对它的赞美之情。

赏析:

此诗是康熙年间文人张潮所作的咏物诗。张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寻常的荷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首句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主题——荷花并蒂。荷花本是自然界中的一朵美丽之花,但诗人却巧妙地将其人格化,赋予其夫妻和谐的象征意义。这一开篇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诗人通过对水中灵芝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荷花的高贵和纯洁。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后文的部分,诗人更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将荷花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亭子的宁静到风的吹拂,从忧愁的遮挡到花蕊中心的触动,每一处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令人陶醉其中。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如”夜来”一词不仅指的是人名,还可能暗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而”七孔”则形象地描绘出了绣针的形状和特点。这样的创作手法既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总的来说,此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将荷花的美丽与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