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食横汾曲,晓雨平芜绿。
今年寒食尚横汾,又听锡箫吹入杏花村。
古今多少横汾客,饮马台骀泽。
并州虽好不如归,输与一双新燕旧巢飞。

《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是清代词人朱彝尊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去年寒食横汾曲:去年的寒食节时,我在新绛渡过汾河。
  • 晓雨平芜绿:清晨细雨洗净了平旷的原野,草木焕发生机。
  • 今年寒食尚横汾:今年的寒食节我又从介子推的家乡渡过汾河。
  • 古今多少横汾客:自古以来,有多少过客在汾水渡口停留。
  • 饮马台骀泽:在台骀泽畔停下饮马,缅怀汾神治水之功。
  • 并州虽好不如归:并州风光虽然很好,但我更怀念故乡。
  • 输与一双新燕旧巢飞:我输于那眷恋旧巢的新燕。

接下来将结合注释和赏析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诗句解读
  • “去年寒食横汾曲”:描绘了一个场景,作者在去年的寒食节时,在新绛渡过汾河。这里的“横汾曲”意味着作者在汾河中游的地方,可能是指汾河谷流中的一段曲折河道。
  • “晓雨平芜绿”:描述了清晨细雨后,平旷的原野上草木焕发生机的景象。这里的“晓雨”和“平芜”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而“绿”字则强调了雨水过后的生机勃勃。
  • “今年寒食尚横汾”:表达了作者今年再次渡过汾河的情景。这里的“尚横汾”表明作者依然保持着对过往的怀念之情。
  • “古今多少横汾客”:这句话表达了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到汾水渡口,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
  • “饮马台骀泽”:“台骀泽”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太原市晋源镇南。这里的“饮马台骀泽”可能是诗人对这个地方的赞美,也可能寓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沉淀。
  • “并州虽好不如归”: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州(今太原)虽然风光优美,但比起远离家乡的生活,作者更愿意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去。
  • “输与一双新燕旧巢飞”: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新燕筑巢于熟悉的旧巢,而作者则羡慕新燕的自由和独立。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的创作时间是在清初,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为词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定的背景。同时,词人作为清初学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晓雨”、“平芜”、“寒食”、“杏花村”等,都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情感。
  •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物质家园的依恋,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怀念。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了词人的真挚情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1. 文化内涵
  • 《虞美人·寒食太原道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它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词中的“台骀泽”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太原市晋源镇南。这里的“饮马台骀泽”可能是诗人对这个地方的赞美,也可能寓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沉淀。
  • 这首词还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词人通过对家乡的描述和对传统节日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这种情感和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