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是苏轼的一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冬季,在眉山的东坡家中。《学海集》本作“定风波”,后南宋姜夔改题为“安公子”。
这首词在风格和情调上都与苏轼其他的作品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出诗人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并且对家人的深厚情怀。
“安公子”的写作背景主要是因为宋代的风俗习惯中,“公”字是长揖(拱手)礼节中的首称,而“生员”的后称为“公子”,“学海集”的卷末亦有提及。苏轼在此词中将“定风波”改为“安公子”是为了与家人共度除夕佳辰。
整首诗从新年祝福、家庭团聚开始:“迎新辞旧日已晚,人言世路谁堪看?酒行半醉声渐歇,笑语盈盈映烛暖。”接着描写家中的欢欢乐乐和团圆的温馨氛围。“小园梅树雪中落,门对松菊香不断。平生自重千余卷,手把烧砖观大野。”
此篇词在艺术设计上别有匠心之妙,在“定风波”原基础上增添一些新意,让整首《安公子》字数稍多但韵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