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金增宋重,八玉变秦馀。千年清浸,洗净河洛出图书。一段升平光景,不但五星循轨,万点共连珠。垂衣本神圣,补衮妙工夫。
朝元去,锵环佩,冷云衢。芝房雅奏,仪凤矫首听笙竽。天近黄麾仗晓,春早红鸾扇暖,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不老对唐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对照原文中的句子,从词语的搭配、词义的大小、前后的对应关系、语法规范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此题是一道考核“理解”能力的综合性考核题,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审清题干的要求,最后把相关诗句代入原句,考虑句子的意思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是否合适,注意前后的照应和意思的提示。

本篇词作,是作者对宋室重兴表示庆贺和颂扬。上片写元会曲的制作,下片写其演奏及效果。

即《周礼·春官宗伯》中的“九嫔”之职事,指天子后妃之女入为九嫔。此处指元会曲由皇后所制。“增”为增加之意。“八玉变秦余”,指元会曲在唐代已有,而宋代又有所增损或改变。“变”,改易。“秦余”,即秦代以来流传下来的曲子。“千年清浸”,意谓经过千年时间的冲刷,河洛地区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典籍,如《周易》等,为元会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段升平光景”,指北宋自太祖开国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统一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政治清明。这为元会曲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但五星循轨,万点共连珠。”“循轨”,指星体运行有序,这里比喻国家的政令能够顺利实施。“连珠”,比喻众多之物相联,这里比喻元会曲的内容丰富多彩。“垂衣本神圣”,垂衣,指君王不亲自操劳政务。古代帝王常以垂衣拱手来比喻自己无为而治。“补衮”,即补衮衣,指缝制朝服。“补衮妙工夫”,意谓修补朝服是皇帝的重要职责。“补衮”也喻指元会曲的创作。“朝元去”,“朝元”,指朝拜天帝。“去”,离开,指演出元会曲。“锵环佩”,形容音乐优美动听。“环佩”,指佩戴在身上的环形玉饰。“冷云衢”,形容音乐的旋律高妙。“云衢”,指云雾缭绕的道路。“芝房雅奏”,指音乐演奏在华丽的厅堂中。“芝房”,指灵芝装饰的殿堂,这里指皇帝的宫殿。“仪凤”,指仪仗中的凤凰旗。“矫首听笙竽”,指仪仗队行进时,头昂仰着听着笙竽声。“仪凤”“矫首”均指仪仗队的行列,“笙竽”,两种乐器。“天近黄麾仗晓”,意谓天边出现了太阳旗。“黄麾”,古代帝王出行时所持的旗帜,这里借指皇帝。“天近”,指皇帝出行的时间接近。“春早红鸾扇暖”,意谓春天到来的时候,皇上用的彩画扇子都暖和起来了。“红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鸟,这里指彩画扇上的图案色彩鲜艳。“迟日上金铺”,意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皇上的御帐才搭起来。“金铺”,指帐篷。“万岁南山色,不老对唐虞”,意谓皇上的江山如此美好,与唐朝尧舜时代一样永远不改变。“万岁”,指皇上。 “南山色”,即南山之美。“唐虞”,即唐尧、虞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圣君,这里是比喻皇上像他们一样英明圣明。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25)。当时宋徽宗赵佶被废黜,出宫居住于西池,过着放牧牛马的生活。据记载,他曾经作过一首《醉花间》,词中有“莫倚多情,须拼酩酊”。这首《水调歌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全词写宋室重兴,歌颂新君登基的喜庆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