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男儿事。甚从前、说着渊明,放高头地。点检柴桑无剩粟,未肯低头为米。算此事、非难非易。三十年间如昨日,秀才瞒、撰到专城贵。饱共暖,已不翅。

旁人问我归耶未。数痴年、平头六十,更须三岁。把似如今高一著,更好闻鸡禁市。总不似、长伸脚睡。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今不去,视江水。

【诗句释义】

  1. 男儿事。甚从前、说着渊明,放高头地。点检柴桑无剩粟,未肯低头为米。算此事、非难非易。三十年间如昨日,秀才瞒、撰到专城贵。饱共暖,已不翅。
  • 注释:这是一首表达作者自谦、自嘲的诗。诗中用“男儿事”开篇,表明了作者自认为是个男人就应该有担当,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屈服于世俗的压力,不愿为了生计而低头。接着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没有积蓄(柴桑无剩粟),生活艰辛(未肯低头为米),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困难所动摇。
  1. 旁人问我归耶未。数痴年、平头六十,更须三岁。把似如今高一著,更好闻鸡禁市。总不似、长伸脚睡。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今不去,视江水。
  • 注释:诗中的“旁人问我归耶未?”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命运的困惑与迷茫,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接下来描述自己已经到了六十岁,还有三年的时间,暗示着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宝贵。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度过这最后的时光,选择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
  1. 六月荷风芗州路,北螺山、别是般滋味。今不去,视江水。
  • 注释:“六月荷风芗州路”指的是诗人在夏日的某个地方散步的情景。而“北螺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景点,代表了某种特殊的风味或感受。最后的“今不去,视江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状的接受和对未来的期待,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像看待江水一样冷静和理智地面对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通过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担忧,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诗中的关键词“男儿事”、“柴桑无剩粟”、“三十载”、“闻鸡禁市”、“荷风芗州路”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