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
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
【注释】:
景修:词人。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三逢:三次遇见。婵娟:月亮。黯然怀抱:心事重重的样子。特地遣谁宽:特意让谁宽慰自己。分外清光泼眼:月光特别明亮地照进眼睛。无计拘拦:无法约束自己。天如洗:天空像被清洗过一样。星河尽掩:银河完全消失。异时看:以前看过的。佳人:美人。年时此际:当年这个时候。相见方难:相见太难了。红绫偷寄:偷偷把红绫寄给情人。孤被添寒:单薄的被子更加寒冷。何事佳期再睹:为什么这次又见到佳人。翻怅望、重叠关山:反而惆怅地看着远方和重重的山峦。归来呵,休教独自:回来吧,不要让我一个人孤单。肠断对团圆:因思念她而伤心到不能成眠。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则直抒胸臆。全词以景起结,由月及人,由实到虚,层层深入,曲折委婉,极尽缠绵之能事。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开篇即点明时间是八月十六日,地点在江南,并交代了原因——因为与所思之人不期而遇。“羞见”说明其内心的羞涩和不安;“婵娟”则指代所思之人,也暗含了作者对其美貌的喜爱。这几句不仅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也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一种既期待又忧虑的矛盾情绪。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词人面对美景佳人,心中却充满了愁绪,不禁感叹自己的心事无人能够理解和宽解。这里的“黯然”一词,形象描绘了词人的心境,表达了他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担忧之情。
“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三句,词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所见之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所思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这里的“分外”一词,强调了月光之明亮,使得词人感到格外的惊喜;然而,这种惊喜之下,词人的内心却是充满了疑惑和不安。“无计拘拦”则表达了词人对于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无奈和迷茫。
“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这里,词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夜空比作一片明亮的镜子,使得星星都隐藏起来,仿佛是为了更好地映照出月亮的美丽。这一比喻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也暗含了词人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渴望。
“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词人在前文的基础上,直接询问所思之人是否还记得当年这个时候的情景。这里的“还忆否”既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也暗示了他对于再次见面的期待和希望;而“相见方难”则表达了他对于再次见到所思之人的难度和挑战。
“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这里,词人用“谩红绫”和“孤被”来形容自己所思之人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既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再次见到所思之人的迫切心情。
“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词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这次又能见到所思之人?这不仅表达了他的困惑和不解,也暗示了他对于再次见到所思之人的喜悦和激动。然而,接下来的两句“翻怅望、重叠关山”却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慨之中。
“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最后两句,词人以一种设问的方式结束了整首词的写作,既表达了他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再次见到所思之人的期待和希望。
这首词以景起情收,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和对所思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再次见到所思之人的强烈欲望。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