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尾江横,斗南山秀,辋川谁画新图。几时天际,平地出方壶。应念江南倦客,家何在、飘泊江湖。天教共,银涛翠壁,相伴老人娱。
长淮,看不尽,风帆落处,天在平芜。算人间此地,岂是穷途。好与婆娑尽日,应须待、月到金枢。山中饮,从教笑我,白首醉模糊。

【译文】

楚尾江横,斗南山秀,辋川谁画新图。几时天际,平地出方壶。应念江南倦客,家何在、飘泊江湖。天教共,银涛翠壁,相伴老人娱。

长淮,看不尽,风帆落处,天在平芜。算人间此地,岂是穷途。好与婆娑尽日,应须待、月到金枢。山中饮,从教笑我,白首醉模糊。

【注释】

①楚尾江横:指长江流经湖北宜昌后折向南至四川重庆一带,再折向东至湖北武汉附近,然后往南流入洞庭湖。

②斗:指北斗星。南山:指终南山。

③辋川:即辋川图(《宣和画谱》卷一),唐代画家王维所绘的山水图画。

④方壶:古代传说中的盛酒器。这里指神话中的海中三座仙山之一。

⑤江南倦客:意谓长期滞留于江南的人。

⑥银涛翠壁:形容江水波涛汹涌,岸边绿树如翠。

⑦天在平芜:指天地辽阔,无际涯。

⑧穷途:走投无路。

⑨婆娑:舞蹈的姿态。

⑩月到金枢:月亮升到天上,指月亮高照大地。此处借指月亮。枢:门闩。

赏析:

《满庭芳·其四二妙堂作》词为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冬,苏轼被召入京,受命修纂国史,因见朝廷腐败黑暗而愤然辞官归隐黄州,次年春又复出任杭州通判。这首词是他初入京时所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起首两句,写自己身居繁华之地而怀归之情。“楚尾江横”四字,总括了整个下片的内容。“斗南山秀”,点明所在之地为终南山之南。“应念江南倦客”,承上句说自己久居江南,厌倦了那里的生活。这三句是词人对眼前环境的描写,也兼有抒发内心感情的作用。

“家何在、飘泊江湖”,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已决。“天教共”,犹言“天意要如此”。这一句既是对上一句“应念江南倦客”的回答,也是对自己身世的一种感慨。“相伴老人娱”以下数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归隐的渴望和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他希望像仙人一样与自然为伴,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因为他知道官场生活并非全是不堪,而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因此,他希望能够在官府工作的同时,也不忘自己的本性,享受一些清闲的时光。

下片开头两句,词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长淮,看不尽,风帆落处,天在平芜。”这是词人在京城所见之景。“长淮”,指长江。“看不尽”,说明景色之美丽令人目不暇接。“风帆落处”,指风帆在水面上摇曳生姿的景象。“天在平芜”,则是指天空广阔无边,仿佛无边无际。这两句词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词人的愉悦心情。

词人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表达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算人间此 地,岂是穷途。”他认为官场生活虽然美好,但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归宿。因此,他选择离开官场,回归自然。

词人以饮酒作结,表现出自己的豪情壮志。“好与婆娑尽日,应须待、月到金枢。”意思是说,我愿意尽情地饮酒作乐,直到月亮升到天上为止。“月到金枢”是一个典故,指的是月亮升起的时刻。这里用来形容月亮升到天空中的情景。“山中饮,从教笑我,白首醉模糊。”最后两句则是词人自谦地说:即使我年老色衰,也仍然会保持自己的本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