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以及赏析作品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需要在快速阅读整首诗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特有关键字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第一句:诗人用“年年端午又今朝”总领全诗,抒发了诗人在重阳佳节之际的感慨之情。
第二句:“鬓萧萧”是写诗人年老多愁,鬓发稀疏。“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诗人想象屈原当年投汨罗江自尽的情景,以表现自己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
第三句:“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这句诗的意思是:屈原投江自尽已有千年,他的魂魄是否还存在?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只有我独自在苦苦地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
第四句:“何人帘幕倚兰皋。”这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又有谁能像当年屈原那样高洁清雅地生活呢?
第五句:“看飞桡。夺高标”。“飞桡”指轻舟,这里代指游人。“夺高标”指屈原高尚的品格被人们抛弃,而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却在社会上占据高位。
第六句:“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们尽情地唱歌跳舞,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而我则只能苦笑摇头,无法与他们同乐。
第七句:“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现在只好一个人坐在窗前,点燃香炉,弹着绿绮琴,一边弹奏《离骚》,一边品茗读书。
第八句:“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
第九句: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屈原,感叹自己的孤独,表达出对屈原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词作于重阳节。上片写屈原投江的历史典故和自己的感时伤怀之情。“年年端午又今朝”,开头即点明重阳佳节又是屈原投江殉难之日,这是诗人感物抒怀之由头。接着两句“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诗人用“年年端午又今朝”总领全词的下片。上片所抒发的感慨和情怀,都集中在这里,所以下片便直抒情怀。“千古独醒魂在否?”这一句,诗人借屈原自喻,表达了自己的孤芳自赏之意。“何处问、有谁招”,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孤芳自赏之意,表达了对世道人心的极度失望。“何人帘幕倚兰皋”,诗人想象当年楚怀王宠幸子兰、靳尚等人,疏远屈原的情景。“看飞桡。夺高标”,“飞桡”指游人。“夺高标”指屈原高尚的品格被人们抛弃,而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却在社会上占据高位。“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诗人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无奈和愤懑。“孤坐小窗香一篆”,诗人用“孤坐”二字,表明自己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弦绿绮,鼓离骚”,诗人通过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出自己的心绪之乱和感情之苦。最后二句,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屈原,感叹自己的孤独,表达出对屈原的怀念。
全词通过对屈原形象的塑造及自身处境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孤独和抑郁。
【答案】
①“鬓萧萧”,头发已白;“思摇摇”,思念纷乱。②“南风”,指南风(暖风),这里借指南风象征温暖、舒适,暗示着屈原当时所处的楚国政治腐败的环境,也暗寓着屈原的遭遇;“湘浦”,指汨罗江。③“千古独醒魂在否”,诗人想象屈原投江自尽的情景,以此表现自己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无处问,有谁招”,诗人用反诘的方式表示无人能了解屈原的心迹,只有他一人孤独地在苦苦地寻找;④“看飞桡”,看到船夫驾着轻舟划过水面;“夺高标”,指屈原高尚的品格被人们抛弃;⑤“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诗人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的无奈和愤懑;⑥“孤坐小窗香一篆”,诗人通过“小窗”和“香一篆”的描写,表达出孤寂之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⑦“弦绿绮,鼓离骚”,诗人通过这一动作描写,表明自己的心绪之乱和感情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