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扫天净,雍观掠江宽。问君何事底急,夜半挟舟还。三岛眠龙惊觉,万顷明琼碾破,凉月照东南。碧气正吞吐,满挹漱膺肝。
烟篷上,乘云象,噭天关。人间已梦,我独危坐玩漫汗。螭殿黄昏未锁,鹤氅翩跹蜚下,共吸酒壶乾。兴罢吹笙去,风露五更寒。

【注释】

《水调歌头》是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中秋,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此词即是作者在中秋之夜登舟湖阴江上时所作。全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明快,意境清远,风格雄浑。

【赏析】
此词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首二句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昏发”二字,既表明时间,又暗示人物的心情。“朝至湖阴”一句,说明是在清晨时分,从湖阴江上来的。“月正午”,点明时间是中秋之夜。“舟中作”,说明是在船上。“玉女扫天净,雍观掠江宽”两句,描写了湖夜月明,风清波静的美景。“玉女扫天净”,以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形象形容月亮皎洁明亮,把月亮比作天上的神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的美好。“雍观掠江宽”,则以雍台(即雍州)之观(观星台)来衬托湖阴江面的宽阔,表现了江面浩渺无际的广阔景象。这两句,写景如画,意境高远,有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四句由自然景物联想到人生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情怀。“问君何事底急,夜半挟舟还。”作者看到明月当空,不禁想起自己的处境:自己身遭政治变故,像那乘船而归的人一样,心情非常不安。“三岛眠龙惊觉,万顷明琼碾破,凉月照东南。”这几句,作者运用了神话传说的典故。据《博物志》载:“沧海中有三座山,名曰方丈、瀛洲、蓬莱。仙人居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在这里以“方丈”代指“庐山”,“瀛州”代指“洞庭湖”,“蓬莱”代指“泰山”。“三岛眠龙惊觉”句,意思是说:那三座仙山的龙,被惊醒了,惊醒后,就化作了滚滚长江,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晋书·郭璞传》载:“庾冰尝泛舟入西塞,至巴陵望空甚叹其佳,还乃使人伐木塞江。帝曰:‘卿何以知江如此?’答曰:‘昔到江滨,闻岩上有木客语云:“可斫为五节大船如要远行。”尔后每至八月中秋月明之夕,辄有彩云覆船。至今犹有余形。’”“明琼”,即明亮的美玉,这里用以比喻月光。“碾”字,用得极好,写出了明月如盘的样子。“凉月照东南”句,写的是月色照耀着大地,照着东南方向上的家乡。这几句,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描绘出一个美丽的神话世界,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作者回到现实。“碧气正吞吐,满挹漱膺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空的气吞日月,真像一口巨大的井一样深不可测。作者在这里用“吞”和“漱”两个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天宇的浩瀚无边。这两句与开头的“玉女扫天净,雍观掠江宽”前后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天地自然的赞美。“我独危坐玩漫汗”一句,作者把自己比作一个孤独的旅人,在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在独自品味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螭殿黄昏未锁,鹤氅翩跹蜚下,共吸酒壶乾。”“螭殿”,指宫殿,也借指自己的官邸;“鳞裳”,指鹤氅;“蜚下”,飞舞落下;“乾”,干杯的意思。这几句写的是:黄昏时分宫门未锁,一群白鹤翩翩而下,它们纷纷飞走,各自找地方栖息下来。在这寂静的夜晚,自己却孤零零地坐在官邸中喝酒。“兴罢吹笙去,风露五更寒。”这两句的意思是:饮酒过后,兴致勃发了,于是吹起笙来离去。夜已深了,秋风凛冽,露水打湿了衣裳。这两句,既是实景的描写,也是对前文感情发展的深化。
整首词通过对湖夜明月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抗争。语言明快,意境清远,风格雄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