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和张平老韵。
【赏析】:
《水调歌头·其一》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上片由景入情,以写景寄寓对朝廷不纳贤才、偏安江左的强烈不满;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雪洗国耻的强烈愿望。全词笔力苍劲,气势豪迈,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任建康(今南京)知府时所作,是一首怀古之作。“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多景楼”是甘露寺中的一座楼,位于今南京市鼓楼区南后湖西岸。“望淮”即登多景楼上望淮水。“孟夏”指初夏时节。《宋史》记载:“夏四月,庚寅朔,诏百官直言极谏。”
上片起首“天地本无际”,写词人放眼宇宙,感叹天地之广袤无边。然后从空间角度写南北对峙的局面,指出南方的政权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力量,北方的政权则显得有些无力。接着,词人通过描绘多景楼周围的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这里用“多景”来形容多景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现状。而“中原一恨杳难论”则表达了词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自己内心的痛苦。
词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长江比作一条蜿蜒曲折的长蛇,将孤山比作一个小小的水泡。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词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更加凸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下片继续写登多景楼所见所感。“望淮阴”,“淮水”是当时的一道防线,“兵冶处”,指的是淮水的源头,也是古代战争的一个重要地点。词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关心。接着,“天意”一词引出了词人对于士人和英雄的看法。他认为,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而这些人往往是被忽视或排斥的。因此,他呼吁朝廷应该重用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词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提到三国时期诸葛亮曾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他战胜曹操;同时提到了东汉末年刘琨等人的英勇事迹。这些历史典故都体现了词人对于忠诚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的热爱。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于个人抱负的追求。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写,词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勇、忠诚、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刻的历史感悟使得这首词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