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罗垂,花蜡换。问夜何其将半。侵舄履,促杯盘。留欢不作难。
令随阄,歌应弹。舞按霓裳前段。翻翠袖,怯春寒。玉阑风牡丹。

【注释】

①更漏子:唐教坊曲名。又名《三台令》、《夜行船》。②翠袖:《古今乐录》卷五:“《三台令》,舞者衣翠袖。”③绣罗:丝织品,有花纹的绸缎。④花蜡:指蜡烛。⑤问夜何其将半:询问夜晚过了多久了。“何其”意为“什么时候”。“将半”意为“过了一半”。⑥侵舄履:《史记·滑稽列传》:“臣闻‘楚人谚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因以“侵足”(比喻过分受宠)为“受赐”之误。⑦促:催促之意。⑧难:困难,麻烦。⑨令随阄:让谁作决定。⑩歌应弹:歌声相和。⑪霓裳前段:唐教坊大曲名。又称《霓裳羽衣舞》。⑫翻翠袖:形容女子袖子颜色鲜绿。⑬怯春寒:因寒冷而感到害怕。⑭玉阑风牡丹:形容花朵娇艳。⑮阑:栏杆。⑯芍药:一种植物。⑰芳菲歇:指花谢。⑱芳菲:美好的花草。⑲堪惜:值得爱惜。⑳堪:可以。㉑留欢不作难:留住欢乐不使为难。作难:使人为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节歌舞宴饮的词。上片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下片则刻画了女主人公在节日里的心情。全词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写元宵节歌舞宴会的热闹景象,以及主人公对这种热闹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被压迫的处境和她内心的矛盾心理。

开头二句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景象。“翠袖”、“花烛”,都点明是元宵节。“夜”过了一半,说明时间已经不早,人们应该散去了。“侵”字、“促”字用得非常准确,表现了元宵夜的喧闹和繁华,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兴奋和喜悦。

接着两句写宴席上的活动。“令随阄”说明宴会中有人主持,“歌应弹”说明宴会中有人歌唱,“舞按霓裳”则表明宴会中有人跳舞。这几句写出了元宵节歌舞宴饮的热闹场面,表现出人们沉浸在喜庆之中,而女主人公却无动于衷,她只是关心自己的心事,不愿去参加这种热闹的活动。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心情。“翻翠袖”一句,写她穿着鲜艳的衣服,但不敢面对春寒而显得有些畏缩。“玉阑风牡丹”一句,又写花已凋谢,只留下残存的香气,与上句的“翻翠袖”呼应,突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玉阑”一句还暗示了她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最后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她一方面渴望得到欢乐,另一方面又不想卷入其中,因此只能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整首词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对女主人公内心矛盾的刻画,表达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被压迫的处境和她内心的痛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