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望中好,□□□□清。连峰叠巘极目,高下与云平。玉洞沈沈何处。隐映一溪烟树。倒影碧波□。唤起骖鸾客,丹灶夜光横。
□霞卷,风露滴,月华明。佳人为我,垂手凄怨理秦筝。千载虹桥新路。依约幔亭歌舞。一醉话浮生。但得尊盈酒,莫问世间名。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等,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作答。《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写,此词上片写景。首句“山色望中好”,写词人登高远眺,极目四望,只见群山连绵不断,重重叠叠,峰峦起伏,直插云天,令人心旷神怡。第二句“连峰叠巘极目”,承上启下,写词人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连绵,一望无际,山峦起伏,层峦叠嶂,直插云际。第三句“高下与云平”,进一步写词人登高远眺,只见群山连绵,重重叠叠,峰峦起伏,直插云天,高高低低的山峰与云朵齐平。“玉洞沈沈何处”一句为过渡,由写远而写近,从群山写到山中景物。第四句“隐映一溪烟树”,点明“玉洞”所在,“烟树”指山林树木被薄雾笼罩,迷迷茫茫的一片。第五句“倒影碧波□”,承上句“玉洞”写景,“□”字应为“照”。意思是群山之中有一道清流,清澈见底,水中的倒影如同玉雕的洞府。第六句“唤起骖鸾客”,即仙人乘鸾车飞升而去。第七句“丹灶夜光横”,写仙人炼丹的地方,炉火熊熊,光芒四射,照亮了夜空。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元丰九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时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月夜思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矛盾,以及对仕途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全词以月起兴,继而月夜思乡,借月寓情,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答案】

①望:看。②清:清亮、清明。③连峰叠巘:形容山势高峻,连绵不断。④玉洞:指仙人所居之地。⑤隐映:隐晦隐约,映照。⑥倒影:水中倒影。⑦骖鸾客:指仙人。⑧丹灶:指道士炼丹之灶。⑨佳人:美女。⑩垂手:垂下双手。⑩虹桥:指神话中的神仙用云桥相会。⑪依约:依稀可辨。⑫幔亭:指仙人居住的地方。⑬浮生:虚度的人生。⑭尊盈酒:酒杯盛满了美酒。⑮但得:只要。⑯莫问:不要追问。⑰世间名:世上名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