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顷疏梅开半就。折芳条、嫩香沾袖。今度何郎,尊前疑怪,花共那人俱瘦。
恻恻轻寒吹散酒。高城近、怕听更漏。可惜溪桥,月明风露,长是在人归后。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把握,然后结合重点字词与手法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同时注意理解其情景交融的特点。“十顷疏梅开半就”意思是说:疏疏落落,开了一半的梅花。“今度何郎,尊前疑怪”,是写自己对梅花的怜爱之情:“那人”指酒中之客。“花共那人俱瘦”的意思是说:梅花也随着酒中的那个人一起消瘦了。这四句是说:我怜惜着这些梅花,因为那些梅花与我一样都因饮酒而消瘦了,它们也一定很可怜吧!“恻恻轻寒吹散酒”,“恻恻”是形容风声凄切的样子;“轻寒”是指初春时节的天气。“吹散酒”指的是风儿吹散了杯中酒。这里的“吹散酒”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风把酒吹散,一层意思是风吹散了梅花。“高城近、怕听更漏”,“高城”指的是高大坚固的城墙,这里指代作者所在的京城。“更漏”就是古代报时用的铜壶滴漏。这里指报时的更鼓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高大的城墙附近,害怕听到报更的声音,因为那声音让人心惊胆战。“可惜溪桥,月明风露”,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可惜的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月夜清辉,露气弥漫,但人却已归去,无人欣赏这美景。“长是在人归后”,意思是说:这种美景只能等到人们归来后才能看到。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京城的所见所感。“可堪”、“可惜”都是用来形容景物美好的反义词。“可堪”是“堪堪”的意思,意思是说:这种美景只能等到人们归来后才能看到。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京城的所见所感。
【答案】
译文:
疏落的梅花已经开了一半。折一枝嫩枝,清香沾衣。这次见到何郎,他好像又瘦了些,仿佛酒中之人也与他同瘦。恻恻地一阵冷风吹来,吹散了杯中酒,吹散了梅花。高高的城墙,近处怕听更鼓声,恐怕听到会心惊肉跳。可惜的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月夜清辉,露气弥漫,但人却已归去,无人欣赏这美景。
赏析:
这首词写词人在京城中所见的疏梅。上片主要描写了疏梅开放的景况。首句点出“十顷疏梅”,接着写梅花开放的情况:“开半就。”三字写出了梅花开放的状态。第二句紧承“开半”二字,具体描写了梅花开放的程度:“折芳条,嫩香沾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折断了梅花的枝条,梅花的香气沾在了衣袖上。第三句写梅花开放的原因,即:由于梅花开放,词人才感到惋惜:“今度何郎,尊前疑怪,花共那人俱瘦。”这三句的意思是说:这次见到何郎,他好像又瘦了些,仿佛酒中之人也与他同瘦。第四句写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恻恻轻寒吹散酒。”意思是说:恻恻地一阵冷风吹来,吹散了杯中酒,吹散了梅花。“高城近、怕听更漏。”这句词的意思是说:高高的城墙,近处怕听更鼓声,恐怕听到会心惊肉跳。最后两句描写了梅花开放后的景象:“可惜溪桥,月明风露,长是在人归后。”意思是说:可惜的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月夜清辉,露气弥漫,但人却已归去,无人欣赏这美景。
下片主要描写了词人自己在京城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写“可堪”二字,说明词人在京城中所看到的美景只能等到人们归来后才能看到,这是对上片“可惜溪桥月明风露”一句的具体化。中间两句写京城中的景物:“可堪”和“可惜”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景物美好的反义词。“可堪”是“堪堪”的意思,意思是说:这种美景只能等到人们归来后才能看到。这两句写的是词人在京城中的所见。末句写词人在京城中的所思:“可堪”二字,是说词人此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