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烟收尽,望汀蘋千顷,银光如幂。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注释】

水烟收尽:江面上水雾散尽。望汀蘋千顷,银光如幂:远望着江面,白苹花铺展开来一片,像一层银纱一样。霜镜无痕清夜久:月亮皎洁,照得清冷的夜晚久久不散。惟有惊鱼跳出:只有惊起的水鱼跳跃而出。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月亮好像从天而降,落在了我的酒杯里。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嫦娥应该为这美丽的夜晚而高兴,因为今晚有酒喝。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回想当年我们共同盟誓,在山间茅屋独酌吟咏,有新诗互相思念。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虽然我们曾经在一起相聚,但却常常是分别,像飘荡在水面的浮萍和漂浮的枯枝。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明年的月亮还是这样的明亮吗?这个夜晚我独自一个人,不知道还有谁能和我一同欣赏呢?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追思赤壁鏖兵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周瑜和孙权的联合抗战。下片抒写作者对现实的感受,借古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全词借古抒怀,将历史题材与个人感慨融合在一起,既有对历史的凭吊,更有对现实的感喟。

这首《念奴娇》作于中秋之后的一个晚上,当时作者泊舟城外,观赏着月明水净的夜景。面对这样美好的自然风光,作者不禁想起过去赤壁大战的胜利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首句“水烟收尽”,描绘出一幅江面上水雾散尽的画面。接着,“望汀蘋千顷,银光如幂”两句,描写江面上白苹花铺展开来一片,宛如一面银纱,映入眼帘。此时,作者不禁联想到月亮照耀下的美景,仿佛是从天上降临一般,让人感到十分欣喜。

好景不长,“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两句,却让作者的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原来,在这宁静的夜晚,只有惊起的水鱼跃出水面,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这不禁让人想到人生短暂,光阴易逝,不禁让人心生哀愁。

“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这句中的“天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而“欢饮仍如璧”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饮酒的情景,仿佛是在享受着一块美玉般的佳酿。

“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两句,则是借用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时刻的留恋之情。他似乎在期待着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再次与心爱的人共享这份幸福时光。

现实往往并非如人意所愿。“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这里,作者回忆起了当年与朋友一起盟誓的往事,他们在山间的茅屋里吟咏新诗,彼此思念。尽管当时他们曾共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但如今却只能各自漂泊,难以团聚。这种聚散无定的生活,让作者不禁感到心酸和无奈。

“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这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担心明年的明月依旧如此明亮吗?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个人,不知道还有谁能和他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呢。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让作者倍感凄凉。

最后两句“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则是写船停泊在河边,夜深人静时,只听得船篷上不时滴落着清冷的露水。这种寂静和冷清的氛围,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入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悲伤、渴望友情却又无法实现的人物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