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波浮渌,小隐桃溪路。
烟雨正林塘,翠不碍、锦鳞来去。
芹香藻腻,偏爱鲤花肥,檐影下,柳阴中,逐浪吹萍絮。
宫沟泉滑,怕有题红句。
钩饵已忘机,都付与、人间儿女。
濠梁兴在,鸥鹭笑人痴。
三湘梦,五湖心,云水苍茫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蓦山溪 花港观鱼”,然后根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内容和情感。
本诗共八句,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第一句“春波浮渌,小隐桃溪路”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景作铺垫。第二句“烟雨正林塘,翠不碍、锦鳞来去”,描绘出一幅烟雨朦胧的景色。第三句“芹香藻腻,偏爱鲤花肥”,以芹花比喻鱼,写出了鱼喜欢芹花肥美的水。第四句“檐影下,柳阴中,逐浪吹萍絮”,描绘出一幅渔人撒网捕鱼的画面。第五句“宫沟泉滑,怕有题红句”,描绘出一幅宫女在宫沟泉边洗手洗脸的画面。第六句“钩饵已忘机,都付与、人间儿女”,写出了鱼儿被钓上钩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完全投入到人类之中。最后两句“濠梁兴在,鸥鹭笑人痴”,描写出鸥鹭在河中嬉戏,嘲笑人的痴情。整首诗通过对春波、烟雨、柳荫、溪水、芹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通过写渔夫、宫女、鱼儿、鸥鹭等人的动作和神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答案】
示例一:
蓦山溪·咏雪(宋)辛弃疾
雪云乍变秋千曲,帘外倩影斜独倚。
满院落花如有意,忽闻南飞且莫语。
无据相逢终不遇,飘泊亦如人命薄。
天涯何处无芳草?未去江头先度石。
译文:
雪花像春天里的云朵一般,变幻着秋天里的景象,那帘外的倩影独自斜倚在窗前。庭院中到处都是落花,仿佛它们也有着某种意愿似的。突然听见南飞的大雁传来一声叹息,不要说话。没有依据的相遇终究是不如意的,飘泊不定的命运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短暂脆弱。不知道天涯何处才有可以依靠的芳草?还没到江头就先渡过石头去了。
赏析:
此词借咏雪寄寓身世之慨。开头三句,写雪云初起,庭前倩影,暗示时序已进入深冬。“帘外倩影斜独倚”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词的关键所在。“帘外”二字,表明此时正是深冬时节,大雪纷飞。而主人公却在“独倚”之后,又引出“倩影”。“倩影”一词,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实指是说主人公的倩影,虚指则是指那飘飞的雪花。“倩”字,还含有美好、可人之意,这里则暗用《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意。所以,这“倩影”就是美丽动人的女子身影。
接下来的“满院落花如有意”一句,是对上一句的深化。“如有意”,是说那飘飞的雪花似乎也有意向,它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院中的花瓣上,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银装。“忽闻南飞且莫语”一句,则是对前一句的拓展与深化。“忽闻”二字,既表明了时间之快,更突出了主人公对这一景象的惊讶之情。而“且莫语”三字,则说明她不想打扰那些鸟儿南飞,也许是在担心惊扰了它们吧!“莫语”,是说不要说话。这里的“莫语”,实际上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含蓄表达,一种婉约含蓄之美。
接下来四句,则是由前面的描写过渡到了现实。“无据相逢终不遇”,“无据”两字既表明了原因,又说明了结果。“不遇”,即不得其意。也就是说,虽然主人公和大雁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最终却没能实现。“飘泊亦如人命薄”一句,则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和升华。“飘泊”,即漂泊不定。“亦如”,则表明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人命薄”,是说命运多么的无常啊!这里的“薄”,并非薄幸的意思,而是形容命运的无常和脆弱。
结尾两句“天涯何处无芳草?未去江头先度石。”则是全词的关键所在。“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无论在何处,哪里都会有芳草存在!这是说不管在哪里,总会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然而,“未去江头先度石”一句,却是对前面两句的转折。这里的“度石”,并不是指从江边走过,而是指渡过江边的石头。而“未去江头”则是说还没走到江头就已经渡过江边的石头了。这一句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不安,又表现出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这首词是一首咏雪之作,通过对雪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爱情等方面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