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烟树渺云沙。
七香车。
更天涯。
万古千秋,幽恨入琵琶。
想到都门南下望,金缕暗,玉钗斜。
津桥春水浸红霞。
上阳花。
落谁家。
独恨经年,培养牡丹芽。
寒雁归时凭寄语,莫容易,损容华。
【解析】
此题的考查重点为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通过品析诗歌的内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本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烟波浩渺、云沙飘渺的河堤晚景图,并暗含了作者的幽恨之情。“七香车”一句,写词人想象中的京城之景,也暗示了自己身处他乡的孤独与无奈。“都门南下望”两句,写自己遥想都城的情景。词人以“金缕”、“玉钗”自比,表现了对自己容貌的关注和爱惜。“津桥春水浸红霞”两句,写春日汴河边的景色,以及自己对此景的感受。“上阳花”一句,是说牡丹花开,落于谁家?这一句既是对洛阳美景的赞美,也是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独恨经年,培养牡丹芽”两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暗指自己因思念家乡而无心打理自己的容颜。“寒雁归时凭寄语,莫容易,损容华”两句,写寒雁南飞,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的感慨。最后一句,用反问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地让自己的青春流逝。
【答案】
(1)江城子
(2)河堤烟树渺云沙。
(3)七香车。
更天涯。
万古千秋,幽恨入琵琶。
(4)想到都门南下望,金缕暗,玉钗斜。
(5)津桥春水浸红霞。
上阳花。
落谁家。
(6)独恨经年,培养牡丹芽。
(7)寒雁归时凭寄语,莫容易,损容华。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时的抒情之作。全词写景抒情兼而有之,将离别的情绪融于景物之中,情与景浑然一体。
起笔“江城子。”三字点出季节,并写出作者的游踪,即江南江北之间,由北向南行进的行程。“河堤烟树渺云沙”二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汴京郊外景色。烟树渺茫,云沙弥漫,一派迷蒙凄清的景象。“七香车”三字是化用《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典故,意谓词人正乘坐着一辆装饰华丽、芳香四溢的香车,正在向南方驶去。词人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有对京城生活的留恋;另一方面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再一方面更有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之情的担忧。“更”字在这里表示递进的关系,意思是“更不要说了”,突出了“七香车”所象征的意义。从表面上看,这是在写自己的游历行程,实际上却是在借景抒情,暗喻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天涯”,指代远方的京城,词人身处他乡,心系故国,因此才会有如此深切的怀念之情。“万古千秋”三句,是对京城的描写。“幽恨入琵琶”五字,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表现出了词人对故国深沉的感情。词人想象中自己身在异乡,心中充满幽怨,这种幽怨之情已经深深地进入了琵琶的弦中。“想到都门南下望”几句,是词人的想象。“金缕暗”三句,写的是自己在京城中所见所闻。金缕衣是贵重之物,玉钗是精美的饰物。这里,词人以金缕衣和玉钗自比,表现了对自身容颜的关注和爱惜之意。“津桥春水浸红霞”一句,是对汴京城外景色的具体描绘。春天的汴京城外风景如画,春水碧绿,红霞映照,给人一种明丽的感觉。“上阳花”一句,是说洛阳的牡丹已经盛开,开满了枝头,美艳异常。这里,词人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牡丹比作美人,使牡丹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也使词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厚。“独恨经年,培养牡丹芽”两句,是说自己在思念家乡的同时,还不忘照顾家里的牡丹花。牡丹花的生长需要精心的培养,词人的这一行为,既表现了他的细心与周到,也反映出他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以及思念之情。“寒雁归时凭寄语”三句,是说寒冬腊月,大雁南飞的时候,自己只能在北方遥遥地望着它们。这里,词人以大雁作为使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牵挂,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的感慨。“莫容易,损容华。”这句的意思是:不要轻率地让自己的青春流逝吧!这里的“莫”字,既表达了词人的坚决态度,也体现了他的豁达胸怀。
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词。这里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全篇,既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也要表明了词人对自己的青春充满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