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滔滔向东注,长桥束之川后怒。
英风飒爽白昼昏,此是孝侯斩蛟处。
客船逆上帆下樯,何如悬水溯吕梁。
百篙攒石双橹健,进退咫尺千丈强。
我来偶值冻雨作,且近孝侯祠下泊。
平生忠孝侯所知,世途更似风波恶。
【诗句解释】
荆溪:荆溪水,即今之长江。滔滔东注:水流湍急,向东奔流。束之川后:将江水束在峡谷之后。长桥:指三峡中的巫山十二峰间的巫峡。英风飒爽白昼昏: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端,阳光被遮挡而变得昏暗。孝侯:指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斩蛟:相传晋代张载曾梦见一条巨蛟在泾水下翻腾。因梦见此蛟而得名泾县,今属安徽省。悬水:指瀑布。溯吕梁:逆着吕梁河而上。吕梁河为泾县的发源地,位于皖南山区。百篙攒石双橹健:形容船桨众多如百篙,石头坚硬如千丈高山。咫尺千里强:形容地势险峻、道路曲折。进退:指船只行驶的方向。百篙攒石:指船头有许多锋利的船桨,如百根箭簇一般直指岩石。双橹健:指船尾两把大桨强健有力。
【译文】
长江水滔滔向东流,巫峡将江水束住后更加湍急。
英姿飒爽的白日被云遮,这是孝侯斩蛟的地方。
客船逆流而上,船帆下樯,不如溯吕梁河而上。
百桨船头如百根箭簇,双橹强健如千丈高山,进退之间,距离千里。
我来时恰逢寒冬雨雪,便靠近孝侯祠停泊下来。
我平生忠孝,是知道诸葛亮的人,世间的道路如同风波般凶险艰难。
【赏析】
此诗作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诗人任淮南判官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三峡一带的壮丽景色,赞美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智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艰辛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生动,意境开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