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七 · 齐纪三

起上章敦牂,尽玄黓涒滩,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馀人还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地豆干频寇魏边,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颐,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来聘。
五月,己酉,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都将楼龙儿击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会稽太守安陆侯缅为雍州刺史。缅,鸾之弟也。缅留心狱讼,得劫,皆赦遣,许以自新,再犯乃加诛;民畏而爱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灵泉池;八月,丙寅朔,还宫。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将军丘冠先拜授,且吊之。伏连筹逼冠先使拜,冠先不从,伏连筹推冠先坠崖而死。上厚赐其子雄;敕以丧委绝域,不可复寻,仕进无嫌。
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有勇力,善骑射,好武事,自选带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胆干;至镇,数于内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锦袍、绛袄,欲以饷蛮,交易器仗。长史高平刘寅、司马安定席恭穆等连名密启。上敕精检。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恭穆及咨议参军江悆、典签吴修之、魏景渊等诘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既已降敕,政应方便答塞。”景渊曰:“应先检校。”子响大怒,执寅等八人,于后堂杀之,具以启闻。上欲赦江悆,闻皆已死,怒。壬辰,以随王子隆为荆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静将兵讨子响,僧静面启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执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乃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帅斋仗数百人诣江陵,检捕群小,敕之曰:“子响若束手自归,可全其命。”以平南内史张欣泰为谐之副。欣泰谓谐之曰:“今段之行,胜既无名,负成奇耻。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编年体史书,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该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下面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资治通鉴》的编纂背景与规模
  • 编纂时间与作者:《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这部著作是司马光耗时19年(公元1084年至1094年)编纂而成,是中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 编纂目的:该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治”,即通过历史的记载来辅助治国理政,因此其内容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的历史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计294卷。
  1. 《资治通鉴》的内容概述
  • 历史跨度与纪年:《资治通鉴》共分为294卷,涵盖的时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一直持续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书以年号为纲,详细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事件,如齐纪三(起上章敦牂,尽玄黓涒滩,凡三年)。
  • 主要内容:在齐纪三中,主要记录了齐明帝世祖武皇帝的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春正月的事情,其中涉及了对隔城俘虏的处理。
  1. 《资治通鉴》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 文学性:虽然《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文献,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资治通鉴》的原文带有拼音及翻译,方便读者理解其深意。《资治通鉴》还提供了详尽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含义。
  1. 《资治通鉴》的现代应用
  • 学术研究:《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对于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治通鉴》了解到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 文化教育:《资治通鉴》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许多高校将其作为教材,教授历史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这部书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
  1. 《资治通鉴》的现代解读与传播
  • 数字化与电子化:《资治通鉴》的电子版使得读者可以在线阅读整部书籍,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获取和利用这部经典文献。
  • 跨文化交流:《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它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许多国际学者和历史爱好者通过研究《资治通鉴》,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