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困敦,尽屠维大荒落,凡六年。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
春,正月,乙亥,以后将军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倾意宾客,才俊之士,皆游集其门。开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倕,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孔休源亦预焉。琛,惠开之从子;恽,元景之从孙;融,僧达之孙;衍,顺之之子;朓,述之孙;约,璞之子;僧孺,雅之曾孙;缜,云之从兄也。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萧衍好筹略,有文武才干,王俭深器异之,曰:“萧郎出三十,贵不可言。”
壬寅,以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王俭领丹阳尹。
夏,四月,甲寅,魏主如方山;戊午,还宫;庚申,如鸿池;丁卯,还宫。
五月,甲申,魏遣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
六月,壬寅朔,中书舍人吴兴茹法亮封望蔡男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介绍
《资治通鉴》中的“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主要记载了南朝齐世祖武皇帝在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的人事与政治活动,其中包括对柳世隆和竟陵王子良等人的政治任命及与之相关的文人交往情况。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丰富而广泛,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6年)到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历史。其中,“齐纪二”主要记述了齐世祖武皇帝在位期间的政治事件,包括对官员的任免、重要人事的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人士子的活动等。如文中提到的永明二年春,齐世祖武皇帝下诏任命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同时任命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这一决策不仅反映了朝廷对这两位官员的信任与器重,也显示了齐朝对地方军事与内政管理的重视。
《资治通鉴》还记录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及其文学创作的情况。比如,竟陵王子良门下有多位才隽之士,包括范云、萧琛、乐安任、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等人,他们被称为“八友”,被特别受到世祖武皇帝的亲待。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和互动,不仅丰富了历史人物的生活面貌,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资治通鉴》中的“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是研究南朝齐时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相关推荐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译文:起于阏逢困敦年,尽于屠维大荒落年。 注释:这段诗句描述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齐朝历史,从起始到结束的时间跨度。 赏析:通过对时间的记录,诗人展现了历史的长河和岁月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进程的感慨和思考。 诗句:春,正月,乙亥,以后将军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 译文:在春季,正月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范缜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有的人被拂到窗帘上落到席子上,有的人被关在篱笆墙里落在粪坑中。落进粪坑的是殿下您,落在外面的是下官我。贵贱虽然不同,但因果终究在何处!”子良无法反驳。范缜又写了《神灭论》,认为:“形是神的质,神是形的作用。神对于形,就像刀对于利刃;没听说刀没了利刃还在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萧衍好筹略,有文武才干,王俭深器异之,曰:“萧郎出三十,贵不可言。” 壬寅,以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王俭领丹阳尹。 夏,四月,甲寅,魏主如方山;戊午,还宫;庚申,如鸿池;丁卯,还宫。 五月,甲申,魏遣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 六月,壬寅朔,中书舍人吴兴茹法亮封望蔡男。时中书舍人四人,各住一省,谓之“四户”
译文: 在秋季,七月一日,皇帝正式册封皇子萧子伦为巴陵王。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由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本书以年号“建中靖难”为起止,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一直记载到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结束,共计1362年的历史。 本书的编纂,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实记录和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进行警示和指导。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源
《资治通鉴·齐纪二》是中国古代史书《资治通鉴》中关于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本篇记录了齐世祖武皇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的事件,包括南徐州刺史长沙王晃被任命为中书监的决策和其背后的原因。 南徐州刺史长沙王晃之所以能够担任中书监,主要是因为他在太祖临终时被托付给世祖,并在都城近藩地安置。太祖临终时嘱咐世祖,如果宋室骨肉相残,他应当警惕其他族类趁虚而入。因此
注释: 1. 益州大度獠恃险骄恣,前后刺史不能制。及陈显达为刺史,遣使责其租赕。獠帅曰:“两眼刺史尚不敢调我,况一眼乎!”遂杀其使。显达分部将吏,声言出猎,夜往袭之,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2. 晋氏以来,益州刺史皆以名将为之。十一月,丁亥,帝始以始兴王鉴为督益、宁诸军事、益州刺史,征显达为中护军。先是,劫帅韩武方聚党千馀人断流为暴,郡县不能禁。鉴行至上明,武方出降,长史虞悰等咸请杀之。鉴曰
诗句“乙未,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出自《南齐书·武帝纪》,是南朝齐明帝萧鸾的第三子、东昏侯萧宝卷的生父。下面将简要解析这首诗: 1. 诗题及作者: - 诗题:《南齐书·武帝纪》中的“乙未”,指的是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来访的具体日期。 - 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南朝齐明帝萧鸾。 2. 诗句原文及译文: - 原文:“乙未,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 - 译文:乙未这一天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戊寅,魏诏曰:“图谶之兴,出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又严禁诸巫觋及委巷卜筮非经典所载者。 魏冯太后作《皇诰》十八篇,癸未,大飨群臣于太华殿,班《皇诰》。 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诏复立国学;释奠先师用上公礼。 二月,己亥,魏制皇子皇孙有封爵者,岁禄各有差。 辛丑,上祭北郊。 三月,丙申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自宋世祖喜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专经为业者。俭少好《礼》学及《春秋》,言论造次必于儒者,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俭撰次朝仪、国典,自晋、宋以来故事,无不谙忆,故当朝理事,断决如流。每博议引证,八坐、丞、郎无能异者。令史咨事常数十人,宾客满席,俭应接辨析,傍无留滞,发言下笔,皆有音彩。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盛。作解散髻,斜插簪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戊子,北魏国主拓跋焘去鱼池,登上青原岗;甲午,返回皇宫;八月,己亥日,又去弥泽;甲寅,登上牛头山;甲子,回到皇宫。 百姓多有荫庇附庸的情况;荫庇附从的人都没有官役,而豪强征敛的赋税却超过公赋的两倍。给事中李安世向皇帝建议说:“年岁不丰,民工外流,田地大多被豪强所占夺;虽然桑田难以恢复,但应该重新均量土地,使得力与业相称;另外,所争抢的土地,应当限制年限断给
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同时提供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和整体赏析: - 辛酉,魏魏郡王陈建卒 - 译文:二十七日,北魏的魏郡王陈建去世。 - 注释:陈建是北魏的一位高级官员,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陈建的去世可能预示着朝中权力的更迭。 - 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来聘 - 译文: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来访。 - 注释:李彪作为魏的官员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译文: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四年(丙寅)正月,魏高祖在朝会上举行仪式,开始戴上象征皇权的衮冕。随后柔然入侵魏国边境。唐之攻占钱唐城后,吴郡的各县令多逃往其他地方。之称帝于钱唐,建立太子、设置百官,派遣其将领高道度等进攻东阳,东阳太守萧崇之被杀。萧崇之是太祖族弟,又派遣其将领孙泓攻击山阴,至浦阳江时,浃口戍主汤休武击败了孙泓的进攻。世祖上发禁兵数千人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这句说明了资治通鉴这部历史书籍的记载范围。 - “氐王杨后起卒。”:描述了氐王杨后起去世的事件。 - “丁未,诏以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皇帝的命令,白水太守杨集始被晋升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 “魏亦以集始为武都王。”:同一句,但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 “集始入朝于魏,魏以为南秦州刺史。”:杨集始被派往北魏朝见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夏,四月,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初以法服、御辇祀西郊。 癸酉,魏主如灵泉池。戊寅,还宫。 湘州蛮反,刺史吕安国有疾不能讨;丁亥,以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湘州刺史,讨平之。 六月,辛酉,魏主如方山。 己卯,魏文明太后赐皇子恂名,大赦。 秋,七月,戊戌,魏主如方山。 八月,乙亥,魏给尚书五等爵已上朱衣、玉佩、大小组绶。 九月,辛卯,魏作明堂、辟雍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中,有这样一首诗: 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丁酉,诏假丹阳尹萧景先节,总帅步骑,直指义阳,司州诸军皆受节度;又假护军将军陈显达节,帅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众军皆受显达节度,以讨之。 这首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1. 诗句:“桓天生引魏兵万馀人至沘阳,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战于深桥,大破之,杀获万计。” - 译文:桓天生带领一万多魏兵到达沘阳,陈显达派遣戴僧静等人在深桥迎战,大败魏军,杀死和俘虏了很多士兵。 2. 诗句:“荒人胡丘生起兵悬瓠以应齐,魏人击破之,丘生来奔。” - 译文:荒人胡丘生在悬瓠起兵响应齐国,被北魏军队打败,胡丘生逃到齐国。 3.
下面是对柔然伏名敦可汗残暴及其臣侯医垔石洛候数谏止之事的逐句解析: 诗句 柔然伏名敦可汗残暴,其臣侯医垔石洛候数谏止之,且劝其与魏和亲。伏名敦怒,族诛之,由是部众离心。八月,柔然寇魏边,魏以尚书陆睿为都督,击柔然,大破之。 译文 柔然伏名敦可汗极其残暴无情,他的大臣侯医垔石洛候不断劝谏他停止这种暴行,并且建议他与北魏和亲。但伏名敦对此非常愤怒,将侯医垔石洛候处死,导致部众心生叛意
《资治通鉴·齐纪二》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南朝齐朝的历史记载,其中涉及到了高佑、李彪等人的奏请改革《国书》为编年体,以及魏主对此事的回应。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1. 原文: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 译文: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部包含时间最长的中国编年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2. 原文
{ 春,正月乙未,魏诏:“犯死刑者,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以闻。” 初,皇子右卫将军子响出继豫章王嶷;嶷后有子,表留为世子。子响每入朝,以车服异于诸王,每拳击车壁。上闻之,诏车服与皇子同。于是有司奏子响宜还本。三月己亥,立子响为巴东王。 角城戍将张蒲,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潜纳魏兵。戍主皇甫仲贤觉之,帅众拒战于门中,仅能却之。魏步骑三千余人已至堑外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甲子,魏大赦:这一日,北魏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赦。此举可能是为了稳定政局,减少因政治变动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在古代中国,大赦通常用于减轻刑罚、赦免重罪或平反冤案,以体现皇帝的宽仁政策和对民众的关怀。 乙丑,魏主如灵泉池:这一天,北魏国主拓跋焘前往名为“灵泉池”的地方进行游览。灵泉池作为北魏帝后休闲游憩之地,可能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迹,吸引着帝王的频繁光顾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西陵戍主杜元懿建议:“吴兴没有秋天,会稽丰收,商旅往来,超过平常年份。西陵牛埭税,官价每日三千五;按照我所见,日可以增加一倍。并浦阳南北津、柳浦四埭,请求为官领管一年,额外可增收四百万左右。西陵戍前检查税收,不妨碍戍事;其余三埭自己挑选心腹。”皇上把这事交给会稽办理,会稽办理事务的吴郡顾宪之认为:“开始设立牛埭之意,非苟且逼逼以取税而已,乃以风涛迅险
这首诗出自《隋书·卷七十二》,内容涉及治国、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 诗句及注释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后继为隋)的一段历史。 2. 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魏主,即北齐国的皇帝,他向群臣询问如何安定百姓的方法。 3. 豪贵之家,奢僭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豪富之家奢侈过分,他们的房子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又,宜于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一可以广圣朝均新旧之义,一可以怀江、汉归有道之情。 “又,父子兄弟,异体同气;罪不相及,乃君上之厚恩。至于忧惧相连,固自然之恒理也。无情之人,父兄系狱,子弟无惨惕之容;子弟逃刑,父兄无愧恧之色;宴安荣位,游从自若,车马衣冠,不变华饰;骨肉之恩,岂当然也!臣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魏遣兵击百济,为百济所败。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七年(己巳,公元四八九年)春,正月,辛亥,上祀南郊,大赦。魏主祀南郊,始备大驾。壬戌,临川献王映卒。初,上为镇西长史,主簿王晏以倾谄为上所亲,自是常在上府。上为太子,晏为中庶子。上之得罪于太祖也,晏称疾自疏。及即位,为丹阳尹,意任如旧,朝夕进见,议论朝事;自豫章王嶷及王俭皆降意接之。二月,壬寅,出为江州刺史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译文:上皇优礼南昌文宪公王俭,诏令三日一次回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但上皇仍以往来烦数为理由,又诏令王俭还尚书下省,每月听十日外出。王俭坚执请求选。诏改中书监,参掌选事。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至五代的1300余年的历史。其中,“资治通鉴·齐纪二”记载了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二月,上皇优待南昌文宪公王俭
《资治通鉴·齐纪二》:魏朝政治与文化的双重镜像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卷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七中,记录了北周宣帝时期的政治变迁及其影响,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态和历史背景。 魏朝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事件。《资治通鉴》中的“六月,丁亥,上如琅邪城”描述了齐明帝萧鸾前往琅邪城的情景。琅邪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也是政治决策的重要地点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诗句翻译: 1. 秋季,七月,丙寅日,北魏国主前往灵泉池。 2. 北魏国主询问群臣:“长期与齐朝断绝关系后,现在我准备派使者前来联络,这样做如何?”尚书游明根建议:“朝廷不派遣使节,又深入到醴阳境内,这些行为都是针对萧赜。我们不再追回使者即可。”北魏国主同意这一建议。 3. 八月,乙亥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人前来聘问。 4. 九月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译文:柔然的别帅叱吕勤率领其部众投降了北魏。 注释:柔然,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一度统治着广阔的地区。别帅,指柔然内部的重要将领或领导者。降魏,意味着柔然人向北魏朝廷投降,表示柔然对北魏政权的承认和臣服。 赏析: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柔然别帅叱吕勤率领其部众向北魏投降的事件。这个事件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民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