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协洽,尽昭阳大渊献,凡五年。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
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王延之为江州刺史,安南长史萧子良为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
初,沈攸之欲聚众,开民相告,士民坐执役者甚众,嶷至镇,一日罢遣三千馀人。府州仪物,务存俭约,轻刑薄敛,所部大悦。
辛亥,以竟陵世子赜为尚书仆射,进号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傅道成以谢朏有重名,必欲引参佐命,以为左长史。尝置酒与论魏、晋故事,因曰:“石苞不早劝晋文,死文恸哭,方之冯异,非知机也。”朏曰:“晋文世事魏宝,必将身终北面;借使魏依康、虞故事,亦当三让弥高。”道成不悦。甲寅,以朏为侍中,更以王俭为左长史。
丙辰,以给事黄门侍郎萧长懋为雍州刺史。
二月,丙子,邵陵殇王友卒。辛巳,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代郡温泉。
甲午,诏申前命,命太傅赞拜不名。
己亥,魏太皇太后及魏主如西宫。
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甲辰,以太傅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加九锡;其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乙巳,诏齐国官爵礼仪,并仿天朝。丙午,以世子赜领南豫州刺史。
杨运长去宜城郡还家,齐公遣人杀之。凌源令潘智与运长厚善;临川王绰,义庆之孙也。绰遣腹心陈讠赞说智曰:“君先帝旧人,身是宗室近属,如此形势,岂得久全!若招合内外,计多有从者。台城内人常有此心,正苦无人建意耳!”智即以告齐公。庚戌,诛绰兄弟及共党与。
甲寅,齐公受策命,赦其境内,以石头为世子宫,一如东宫。褚渊引何曾自魏司徒为晋丞相故事,求为齐官,齐公不许。以王俭为齐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俭时年二十八。
甲戌,武陵王赞卒,非疾也。
丙戌,加齐王殊礼,进世子为太子。
辛卯,宋顺帝下诏禅位于齐。壬辰,帝当临轩,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介绍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是一本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历史书籍。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南朝时期南朝齐的史事,从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春开始,至昭阳大渊献(癸亥)终,共五年。在《资治通鉴》中,“资治”意在通过历史的教训来辅助君主治国,“通鉴”则是指通晓历史,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重要参考。《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历史考据和深刻的政治洞察著称,被后世尊为“史学之冠”。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事件,更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细节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与文学的深刻探索,司马光通过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考证和整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并从中提炼出对当时和后来社会有重要启示的历史教训。这种对历史深度挖掘的精神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作为一部历史巨著,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也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部书的阅读和研究,不仅能了解到南朝齐时期的历史风貌,更能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注释: 卷一百三十五,指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中的第153卷,内容涉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国。齐纪一是该卷的标题,表示记录的是南朝齐国的历史事件。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齐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涉及人物包括皇帝
齐纪一:开疆辟土与政治变革 春意渐浓,万物复苏之时,我朝也迎来了新的篇章。在四月的阳光下,齐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年),即公元479年的春季里,国家大事一件接一件地被提上日程。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国家的政治格局、军事战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国家的政治层面。在这个春天,齐朝对内对外的策略都显示出了不同的风貌。在内部,朝廷调整了官员的任命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甲戌,武陵王萧赞去世,不是因病。 丙戌,朝廷加封齐王萧迥以特别礼遇,将世子萧昭业升为太子。 宋顺帝下诏禅让给齐。壬辰,齐武帝准备临轩接受禅位,但不愿出来,逃到佛像下面,王敬则带兵在殿庭勒兵,用板舆迎接皇帝。太后感到害怕,亲自率领宦官去抓他,王敬则开导劝说让他出来,拉上他乘坐车子。皇帝收住眼泪对王敬则说:“我想被杀吗?”王敬则回答说:“出来住在别宫罢了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司空兼太保褚渊等奉玺绶,帅百官诣齐宫劝进;王辞让未受。渊从弟前安成太守褚炤谓渊子褚贲曰:“司空今日何在?”褚贲曰:“奉玺绶在齐大司马门。”褚炤召曰:“不知汝家司空将一家物与一家,亦复何谓!”甲午,王即皇帝位于南郊。还宫,大赦,改元。奉宋顺帝为汝阴王,优崇之礼,皆仿宋初。筑宫丹杨,置兵守卫之。宋神主迁汝阴庙,诸王皆降为公;自非宣力齐室,馀皆除国,独置南康
奉朝请河东裴觊上表数帝过恶,挂冠径去;帝怒,杀之。太子赜请杀谢朏,帝曰:“杀之遂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耳。”久之,因事废于家。 帝问为政于前抚军行参军沛国刘献,对曰:“政在《孝经》。凡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者,皆是也。陛下若戒前车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帝叹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 丙申,魏主如崞山。丁酉,以太子詹事张绪为中书令,齐国左卫将军陈显达为中护军
【译文】 魏国主拓跋焘回到平城。 北魏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人因为贪赃枉法,被处死。陈提被流放边远地区。 又下诏:“设置候官几千个,重罪受贿不上报,轻罪吹毛求疵,全部罢免。”另外设置了几百人作为谨直者,让他们在街衢巡逻,只负责制止喧哗打架。从此,吏民开始安定生活。 自泰始以来,朝廷内外多有忧患,将领们各自招集部曲屯聚于建康。李安民上表奏道:“除了淮河以北常备军外
《资治通鉴·齐纪》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南朝齐朝的历史。以下是对《资治通鉴·齐纪》中相关诗句的注释: 1. “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一直下雨,没有停过。”:描述了孝文帝从平城出发前往洛阳途中的连绵雨天情况。 2. “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指出了孝文帝在特定日期下达的命令,并指示军队继续南征的行动。 3. “丁丑(二十九日)
《资治通鉴·齐纪一》是宋代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南朝齐朝的历史。在这部史书中,记载了齐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的相关事件。下面是对这一事件的逐句释义及其相关译文: 1. 初,交州刺史李长仁卒:起初,交州刺史李长仁去世。 2. 从弟叔献代领州事:他的堂弟叔献接替他担任交州刺史。 3. 以号令未行,遣使求刺史于宋:由于命令尚未执行,他派遣使者去宋国请求刺史。 4.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庚申,魏陇西宣王源贺卒。 冬,十月,己巳朔,魏大赦。 癸未,汝阴太妃王氏卒,谥曰宋恭皇后。 诗词注释: - 这首诗是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涉及了北魏和东晋之间的战争以及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正月十六日,北魏的陇西宣王源贺去世。 十月初一,北魏实行大赦。 十三日,汝阴太妃王氏去世,谥号为宋恭皇后。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初,玄邈为青州刺史,上在淮阴,为宋太宗所疑。欲北附魏,遣书结玄邈,玄邈长史清河房叔安曰:“将军居方州之重,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土,宁蹈东海而死耳,不敢随将军也!”玄邈乃不答上书。及罢州还,至淮阴,严军直过;至建康,启太宗,称上有异志。及上为骠骑,引为司马,玄邈甚惧,而上待之如初。及破乌奴,上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房叔安为宁蜀太守,上赏其忠正,欲用为梁州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公元四百八十年春,正月戊戌朔日,天下大赦。以司空褚渊为司徒,尚书右仆射王俭为左仆射;渊不受。辛丑,皇上南郊祭祀。魏陇西公琛等进攻马头戍,杀太守刘从。乙卯,诏内外戒严,发兵拒魏,征南郡王长懋为中军将军,镇守石头。 魏广川王略卒。魏师攻钟离,徐州刺史崔文仲击破之。文仲遣军主崔孝伯渡淮,攻魏茌眉戍主龙得侯等,杀之。文仲,祖思之族人也。 译文: 上辅佐宋国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解析】 诗句原文: 齐公萧道成,受禅称帝。 昔佛狸入寇,南平王士卒完盛,数倍于今,犹以郭大难守,退保内城。且自有肥水,未尝堰也,恐劳而无益。 魏步骑号二十万,豫州刺史垣崇祖集文武议之,欲治外城,堰肥水以自固。 译文与注释: - 诗句译文: 1. “齐公萧道成,受禅称帝。” - 含义:这句话描述的是萧道成接受南朝宋的皇帝禅让,正式登基为帝,建立齐国。
诗句释义:谢天盖的部曲杀死了天盖,以此作为开始或标志。 译文:谢天盖的部将杀了天盖,作为新的开始或标志。 注释:谢天盖部曲,指的是谢天盖部下的军队;杀天盖,是指杀死了天盖,可能是为了纪念或者象征某种意义。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军队中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体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通过杀死天盖,谢天盖部展示了其对上级命令的坚决执行和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态度。 接下来是第二句:“宋自孝建以来,政纲弛紊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魏刘昶请还师,魏许之。丙午,遣车骑大将军冯熙将兵迎之。 夏四月辛巳,魏主如白登山;五月丙申朔,如火山;壬寅,还平城。自晋以来,建康宫之外城唯设竹篱,而有六门。会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关,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命改立都墙。李乌奴数乘间出寇梁州,豫章王嶷遣中兵参军王图南,将益州兵从剑阁掩击之;梁、南秦二州刺史崔慧景发梁州兵屯白马,与图南覆背击乌奴,大破之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译文:北魏国主拓跋焘,前往位于方山的名胜古迹游览。又前往武州山石窟寺游玩。然后返回平城。 赏析: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录了公元451年(北魏景明元年)九月的事件。当时,北魏国主拓跋焘在九月的一天,前往位于方山的著名旅游地游览,并参观了武州山石窟寺。随后,他回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
诗句“甲辰”解析 历史事件与文学表达结合 1. 历史背景 - 齐纪一起讫年月 - 杨广香官职与职责 - 西秦州地理位置及战略重要性 2. 诗句原文解读 - “沙州刺史杨广香”指代 - “其子炅为武都太守”解释 3. 杨广香在西魏政治影响 - 与北魏和南齐关系 - 军事策略与外交活动 4. 诗句中人物性格描绘 - 杨广香军事才能表现 - 杨炅治理能力展示 5. 文化与历史价值探讨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三年(辛酉,公元四八一年) 春,正月,封皇子萧锋为江夏王。 魏人侵扰淮阳,包围军主成买于甬城。太祖派遣领军将军李安民为都督,与军主周盘龙等救援。魏人沿淮大掠江北民,太祖派领军将军李安民领兵追击,在孙溪渚再次击败魏军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诗句翻译与赏析: - 己卯:魏主南巡,司空苟颓留守。 - 这句诗描述了魏国君主的南巡活动,同时指出了负责留守的司空苟颓的重要性。 - 丁亥:魏主至中山。 - 这一句表明了魏主抵达中山的具体时间。 - 辛卯朔:二月,魏大赦。 - 此句揭示了在特定日期(即二月初一)进行的大规模赦免行动。 - 丁酉:游击将军桓康复败魏师于淮阳,进攻樊谐城,拔之。 -
诗句原文: 三月,辛酉朔,魏主如肆州;己巳,还平城。 译文: 在春季的第一天,即辛酉朔,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前往肆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一带)。在返回平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路上,他于己巳日返回。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南征行动。诗中描述了他开始向南行进的日期、地点和目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六月,壬子日,大赦天下。此诏令体现了孝文帝从平城出发至洛阳的途中,由于连日下雨未休止,显示出他治国理念中对民情的关注与体恤。 甲辰日,北魏中山宣王元睿逝世。元睿因病而逝,太皇太后和魏主多次亲至其家慰问病情。在元睿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宰并为其建立了庙宇于平城南,以彰显他对国家的贡献。文士们为他撰写哀悼诗文,参与者超过百人。葬礼时
诗句大意为,宋升明年间,宋顺帝派遣使者殷灵诞和苟昭先前往北魏。殷灵诞得知南朝宋被废,而魏国未伸出援手的消息后,对魏典客表示:“宋与魏本为一体,如今宋亡而魏不救援,何须求和?”随后刘昶侵齐时,殷灵诞要求担任刘昶司马职位,但未获批准,最终因刘昶入侵被杀,此事成为史书记载的重点事件之一。 诗句翻译: - “宋、魏通好,忧患是同”:这里表达的是南北朝时期宋国与北魏的关系密切,双方的命运相互关联
诗句赏析: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是记录了南朝齐的一段历史,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诗中通过对高昌王阚伯周、门房诛十人以及高车王可至罗杀其兄弟等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同时,诗中的译文与注释也为我们理解诗句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具体解读: 1. 翻译与注释: - 原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记载了南朝齐的一段历史
诗句释义与赏析 《资治通鉴》中的优美篇章及其深刻意义 1. 诗歌原文 庚辰,魏主临虎圈,诏曰:“虎狼猛暴,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 译文:庚辰,北魏国主来到虎圈,下诏说:“虎豹凶猛残忍,捕捉它们的日子,经常造成很多伤害;既没有益处,又增加了费用,今后不要再捕取了。” 2. 诗意解析 诗中“虎狼猛暴”描述了虎豹的凶猛特性以及捕捉时可能带来的伤害。“既无所益”
```json { "诗句": { "癸卯": "癸卯,南康文简公褚渊卒,世子侍中贲耻其父失节,服除,遂不仕。", "九月:": "九月,丁巳,以国哀罢国子学。", "氐王杨文弘卒:": "氐王杨文弘卒。诸子皆幼,乃以兄子后起为嗣。九月,辛酉,魏以后起为武都王,文弘子集始为白水太守。既而集始自立为王,后起击破之。", "魏以荆州巴、氐扰乱:": "魏以荆州巴、氐扰乱。", "李崇:":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辛未,以征南将军王僧虔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以尚书右仆射王奂为湘州刺史。宋故建平王景素主簿何昌、记室王摛及所举秀才刘璡,前后上书陈景素德美,为之讼冤。冬,十月,辛丑,诏听以士礼还葬旧茔。璡,献之弟也。 十一月,魏高祖将亲祀七庙,命有司具仪法,依古制备牲牢、器服及乐章;自是四时常祀皆举之。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太祖高皇帝永明元年(癸亥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宋末,由于治理百姓的官员任期过长,于是将六年定为一个周期,称为“小满”;但是官员的调换和更换又不能依照三年的规定。三月,癸丑,诏令:“从今以后,以小满为限。” 有司认为天象失度,请求禳除。皇帝说:“应天以实不以文。我克己求治,思隆惠政;如果灾祸在我这里发生,禳除又有什么用处!”夏,四月,壬午,昭示:“袁粲、刘秉、沈攸之,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灵。”皆命以礼改葬。
诗句: 1. 王敬则直入,叩头启太祖曰:“官有天下日浅,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官往东宫解释之。” 2. 建元中,世祖以事失旨,太祖颇有代嫡之意,而嶷事 。 3. 齐高帝无言,敬则因大声宣旨往东宫,命装束。又敕太官设馔,密遣人报武帝,令奉迎。因呼左右索舆,高帝了无动意。 4. 荀永孙子,南谯太守,善卜卦。 5. 遭母忧,去宅二里许,冠盖已塞路。左率萧景先、侍中王晏共吊之,自旦至暮,始得前。比出
《骁骑将军陈胤叔先已陈景真及太子前后得失,伯玉因武帝拜陵之后,密启之上大怒。豫章王嶷素有宠,政以武帝长嫡,又南郡王兄弟并列,故武帝为太子,至是有改易之意]} 翻译:“骁骑将军陈胤叔先已经知道了景真以及太子的得失,而伯玉在武帝去谒陵的时候,偷偷地向武帝进言,武帝因此非常生气。”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陈胤叔和伯玉对太子位置的影响。陈胤叔知道景真以及太子的过错,并在合适的时候向武帝进言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诗歌原文 敬儿弟恭儿,常虑为兄祸所及,居于冠军,未常出襄阳,村落深阻,墙垣重复。敬儿每遣信,辄上马属鞬,然后见之。敬儿败问至,席卷入蛮;后自出,上恕之。 逐句释义 1. 敬儿:指张敬儿,是当时的重要人物。 2. 弟恭儿:张敬儿的弟弟,张恭儿。 3. 常虑为兄祸所及:张恭儿担心兄长张敬儿的灾祸波及自己。 4. 居于冠军:居住在冠军这个地方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涵盖的历史跨度从战国到五代。下面将简要解析《资治通鉴·齐纪一》中的关键内容,并提供一些背景介绍: 1. 萧嶷的任命 - 任命情况:在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春正月,宋顺帝刘准禅位给齐,萧道成登基称帝,此时任命了数名官员。以江州刺史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 职务与职责:萧嶷担任这一职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