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坐矫诏杀神部长奚买奴,赐死。
戊寅,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讠斤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以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熙自以外戚,固辞内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显祖神主祔太庙,有司奏庙中执事之官,请依故事皆赐爵。秘书令广平程骏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亲贤,或因功伐,未闻神主祔庙而百司受封者也。皇家故事,盖一时之恩,岂可为长世之法乎!”太后善而从之,谓群臣曰:“凡议事,当依古典正言,岂得但修故事而已!”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太后性聪察,知书计,晓政事,被服俭素,膳羞减于故事什七八;而猜忍多权数。高祖性至孝,能承颜顺志。事无大小,皆仰成于太后。太后往往专决,不复关白于帝。所幸宦者高平王琚、安定张祜、杞嶷、冯翊王遇、略阳苻承祖、高阴王质,皆依势用事。祜官至尚书左仆射,爵新平王;琚官至征南将军,爵高平王;嶷等官亦至侍中、吏部尚书、刺史,爵为公、侯,赏赐巨万,赐铁券,许以不死。又,太卜令姑臧王睿得幸于太后,超迁至侍中、吏部尚书,爵太原公。秘书令李冲,虽以才进,亦由私宠,赏赐皆不可胜纪。又外礼人望东阳王丕、游明根等,皆极其优厚,每褒赏睿等,辄以丕等参之,以示不私。丕,烈帝之玄孙;冲,宝之子也。
太后自以失行,畏以议己,群下语言小涉疑忌,辄杀之。然所宠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馀;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故左右虽被罚,终无离心。
乙亥,加萧道成尚书左仆射,刘秉中书令。
杨运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写。此书的卷数为1362卷,总字数约三百多万字,内容涵盖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之间共16个朝代的历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相关内容。

  1. 书籍背景和编纂过程
  • 作者与编纂者: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在宋英宗和宋神宗的支持下,历时19年编撰完成。《资治通鉴》因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而备受历代推崇。
  • 书名由来:《资治通鉴》被宋神宗命名为”有鉴于往事,足以为后法”,意指这部史书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1. 主要内容和历史范围
  • 历史跨度: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之间的1362年历史。
  • 政治与军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历代的政治决策、军事活动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编撰目的和价值
  • 历史研究:《资治通鉴》不仅记录了事件本身,还通过评论和分析展示了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 文化传承:该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本蕴含丰富智慧和文化价值的典籍。通过深入了解《资治通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历史和理解当下社会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