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坐矫诏杀神部长奚买奴,赐死。
戊寅,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讠斤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以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熙自以外戚,固辞内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显祖神主祔太庙,有司奏庙中执事之官,请依故事皆赐爵。秘书令广平程骏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亲贤,或因功伐,未闻神主祔庙而百司受封者也。皇家故事,盖一时之恩,岂可为长世之法乎!”太后善而从之,谓群臣曰:“凡议事,当依古典正言,岂得但修故事而已!”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太后性聪察,知书计,晓政事,被服俭素,膳羞减于故事什七八;而猜忍多权数。高祖性至孝,能承颜顺志。事无大小,皆仰成于太后。太后往往专决,不复关白于帝。所幸宦者高平王琚、安定张祜、杞嶷、冯翊王遇、略阳苻承祖、高阴王质,皆依势用事。祜官至尚书左仆射,爵新平王;琚官至征南将军,爵高平王;嶷等官亦至侍中、吏部尚书、刺史,爵为公、侯,赏赐巨万,赐铁券,许以不死。又,太卜令姑臧王睿得幸于太后,超迁至侍中、吏部尚书,爵太原公。秘书令李冲,虽以才进,亦由私宠,赏赐皆不可胜纪。又外礼人望东阳王丕、游明根等,皆极其优厚,每褒赏睿等,辄以丕等参之,以示不私。丕,烈帝之玄孙;冲,宝之子也。
太后自以失行,畏以议己,群下语言小涉疑忌,辄杀之。然所宠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馀;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故左右虽被罚,终无离心。
乙亥,加萧道成尚书左仆射,刘秉中书令。
杨运长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介绍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编写。此书的卷数为1362卷,总字数约三百多万字,内容涵盖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之间共16个朝代的历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相关内容。
- 书籍背景和编纂过程
- 作者与编纂者: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在宋英宗和宋神宗的支持下,历时19年编撰完成。《资治通鉴》因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而备受历代推崇。
- 书名由来:《资治通鉴》被宋神宗命名为”有鉴于往事,足以为后法”,意指这部史书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 主要内容和历史范围
- 历史跨度: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之间的1362年历史。
- 政治与军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历代的政治决策、军事活动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这些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编撰目的和价值
- 历史研究:《资治通鉴》不仅记录了事件本身,还通过评论和分析展示了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 文化传承:该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本蕴含丰富智慧和文化价值的典籍。通过深入了解《资治通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历史和理解当下社会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卷一百三十四)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魏大司马
【译文】 太后聪明机敏,善于管理政务,她穿着朴素,饮食节俭,比旧时减少了很多。但猜忌凶狠,心狠手辣。高祖生性至孝,能够顺从太后的心意。无论什么事情,都依赖太后决断。太后经常独自做主,不再告诉高祖。高祖所喜爱的宦官高平王琚、安定张祜、杞嶷、冯翊王遇、略阳苻承祖、高阴王质等,都依仗权势行事。其中高平王琚官至尚书左仆射,爵位为新平王;琚官至征南将军,爵位为高平王;杞嶷等人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刺史
{译文:在乙亥这一天,朝廷给萧道成加授尚书左仆射的职位,同时刘秉也被封为中书令。} 注释:资治通鉴(中国历代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均源自史实。"尚书左仆射"是指古代一种官职名称,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中书令"是古代皇帝的秘书官员,负责起草诏令等文稿。 赏析:此句描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通过加授萧道成为重要职务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始安王伯融,都乡侯伯猷 杨运长、阮佃夫对建安王刘休仁的长子刘伯融及次子刘伯猷年岁渐长感到威胁,于是假传圣诏,命他们自尽。景素举兵谋反,后废帝畏忌宗室,赐死。 辛卯,豫州刺史殿佛荣统前锋马步诸军。 甲午,张保败死,诸将不相应赴,复为台军所破。台军既薄城下,颙先帅众走,祗祖次之,其余诸军相继奔退,唯左暄与台军力战于万岁楼下;而所配兵力甚弱,不能敌而散。 乙未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初,巴东建平蛮反叛,沈攸之派遣军队讨伐。及至景素谋反,攸之急追峡中的部队以奔赴建康。巴东太守刘攘兵、建平太守刘道欣怀疑沈攸之有异谋,勒兵断峡,不听军下。攘兵之子天赐为荆州西曹,攸之派天赐前去解释。攘兵知道景素实为反者,于是释甲谢愆,攸之待之如故。刘道欣坚守建平,攘兵劝说不回,于是与伐蛮的军攻斩之。 甲辰,魏主追尊其母李贵人为思皇后。 八月,丁卯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己酉,略阳氐王元寿聚众五千馀家,自称冲天王。二月辛未,魏秦、益二州刺史尉洛侯击破之。 三月庚子,魏以东阳王丕为司徒。夏四月丁卯,魏主如白登;壬申,如崞山。初,苍梧王在东宫,好缘漆帐竿,去地丈馀,喜怒乖节,主帅不能禁。太宗屡敕陈太妃痛捶之。及即帝位,内畏太后、太妃,外惮诸大臣,未敢纵逸。自加元服,内外稍无以制,数出游行。始出宫,犹整仪卫。俄而弃车骑,帅左右数人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太后多次训导告诫宋帝,宋帝不高兴。恰逢端阳节,太后赐给宋帝一把毛扇。宋帝嫌其不华丽,命令御医煮药,欲毒死太后。左右之人阻止说:“如果你这样行事,你就成了孝子,难道还能再出入嬉戏吗?”宋帝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作罢。 六月,甲戌日,有人告发散骑常侍杜幼文、司徒左长史沈勃、游击将军孙超之与阮佃夫共同谋反,宋帝登上帅府,亲自包围三家,全部诛杀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译文:道成担忧恐惧,密与袁粲、褚渊商议废立。袁粲说:“皇上年幼,过失很容易改正。伊尹、霍光的事,不是季世所行;即使功成,最终也无全地。”褚渊默然。领军功曹丹阳纪僧真对道成说:“现在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之望,不在袁、褚,明公岂能坐受夷灭!存亡之机,仰希熟虑。”道成然之。 注释:本段描述了道成在面临国家危难时的忧虑和焦虑,以及他与袁粲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东中郎司马、行会稽郡事李安民欲奉江夏王跻起兵于东方,道成止之。 越骑校尉王敬则潜自结于道成,夜著青衣,扶匐道路,为道成听察帝之往来。道成命敬则阴结帝左右杨玉夫、杨万年、陈奉伯等一十五人,于殿中诇伺机便。 秋,七月,丁亥夜,帝微行至领军府门。左右曰:“一府皆眠,何不缘墙入?”帝曰:“我今夕欲于一处作适,宜待明夕。”员外郎桓康等于道成门间听闻之。 戊子,帝乘露车
这首诗是关于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故事。在诗中,刘裕穿着戎装出现在殿庭的槐树下,以太后的命令召袁粲、褚渊、刘秉入宫会议。他向刘秉询问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刘秉没有回答,刘裕则表现出愤怒和不满的情绪。王敬则拔出刀来,在床旁跳跃说:“所有的天下大事都应该关萧公!谁敢开一言,血染我敬则的刀!”并手取白纱帽戴在刘裕头上,让刘裕即位。这时,褚渊说:“没有萧公我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将事情交给萧道成处理。
诗句: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译文: 在苍梧王的元徽四年春季,正月己亥日,刘宋皇帝亲自耕作了土地,并实行了大赦。 注释: - 苍梧王:指刘昱,南朝宋时期的皇帝。 - 元徽:这是刘昱的年号。 - 春:季节名,这里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春天。 - 正月:农历月份名,正月是一年中的开始。 - 己亥:农历日期,己亥通常指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特定日期。 - 帝耕籍田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译文:太宗时期,陈昭华的母亲负责抚养顺帝,戊辰年,尊称昭华为皇太妃。 注释:本句说明了陈昭华母亲对顺帝的抚养责任和地位的提升。 赏析:这句诗简洁明了地描述了历史事件,突出了人物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背景。 诗句:丙子,魏诏曰:“工商皂隶,各有厥分;而有司纵滥,或染流俗。自今户内有役者,唯止本部丞;若有勋劳者,不从此制。”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及显祖殂,黑白冯太后,称讠斤专恣,出为徐州。范檦知太后怨讠斤,乃告讠斤谋外叛。太后征讠斤至平城问状,讠斤对无之,太后引檦使证之。讠斤谓檦曰:“汝今诬我,我复何言!然汝受我恩如此之厚,乃忍为尔乎!”檦曰:“檦受公恩,何如公受李敷恩!公忍之于敷,檦何为不忍于公!”讠斤慨然叹曰:“吾不用瑛言,悔之何及!”赵黑复于中构成其罪,丙子,诛讠斤及其子令和、令度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十二月,魏皮欢喜军至建安,杨文弘弃城走。初,沈攸之与萧道成于大明、景和之间同直殿省,深相亲善,道成女为攸之子中书侍郎文和妇。攸之在荆州,直阁将军高道庆,家在华容,假还,过江陵,与攸之争戏槊。驰还建康。言攸之反状已成,请以三千人袭之。执政皆以为不可,道成仍保证其不然。杨运长等恶攸之,密与道庆谋遣刺客杀攸之,不克。会苍梧王遇弑,主簿宗俨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韬在裲裆角,云是明帝与己约誓。攸之将举兵,其妾崔氏谏曰:“官年已老,那不为百口计!”攸之指裲裆角示之,且称太后使至,赐攸之烛,割之,得太后手令云:“社稷之事,一以委公。”于是勒兵移檄,遣使邀张敬儿及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梓潼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同举兵。敬儿、怀珍、文和并斩其使,驰表以闻;文和寻弃州奔夏口
资治通鉴·宋纪十六 丁卯至庚午: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1. 道成入守朝堂,内外纂严 - 任命侍中萧嶷代镇东府,抚军行参军萧映镇京口。 - 以郢州刺史武陵王赞为荆州刺史。 - 以右卫将军黄回为郢州刺史,督前锋诸军以讨攸之。 2. 修治器械,备攸之变 - 修治器械以备攸之。 - 刘怀珍建议夏口应得其人。 3. 征燮为扬州,赜为左卫将军 - 征燮为扬州。 - 赜被委以重任与燮俱下。 4. 柳世隆自代
王蕴遭母丧罢归,至巴陵后,与沈攸之深相交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影响是什么?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初遇结盟: - 王蕴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家乡湘州刺史任上。 - 王蕴与沈攸之的关系由此开始,两人因共同的悲痛和志向而迅速拉近了关系。 2. 政治联姻: - 王蕴和沈攸之的结盟并非偶然,而是政治局势使然。当时的政治环境对王蕴非常有利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道成先闻粲谋,遣军主苏烈、薛渊、太原王天生将兵助粲守石头。薛渊固辞,道成强之,渊不得已,涕泣拜辞。道成曰:“卿近在石头,日夕去来,何悲如是,且又何辞?”渊曰:“不审公能保袁公共为一家否?今渊往,与之同则负公,不同则立受祸,何得不悲!”道成曰:“所以遣卿,正为能尽临事之宜,使我无西顾之忧耳。但当努力,无所多言。”渊,安都之从子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道成密使人告王敬则。时阁已闭,敬则欲开阁出,卜伯兴严兵为备,敬则乃锯所止屋壁,得出,至中书省收韫。韫已成严,列烛自照。见敬则猝至,惊起迎之,曰:“兄何能夜顾?”敬则呵之曰:“小子那敢作贼!”韫抱敬则,敬则拳殴其颊仆地而杀之,又杀伯兴。苏烈等据仓城拒粲。王蕴闻秉已走,叹曰:“事不成矣!”狼狈帅部曲数百向石头。本期开南门,时暗夜,薛渊据门射之。蕴谓粲已败,即散走。
诗句:黄回严兵,期诘旦帅所领从御道直向台门攻道成。 译文:黄回严兵,计划在天明时带领部队从皇宫的御道上直指朝堂攻击萧道成。但得知事情泄露后,他不敢行动。萧道成对待他如旧。王蕴、孙昙瓘都逃窜了,萧道成先逮捕了王蕴,并斩杀了他,其他袁粲党羽都没有被追究责任。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黄回准备在天明时带领部队直指朝堂攻击萧道成,但得知事情泄露后,他放弃了行动。最后萧道成对他表示如旧
诗句一: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译文一: 乙亥,任命尚书仆射王僧虔为左仆射。 诗句二: 新除中书令王延之为右仆射,度支尚书张岱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王奂为丹阳尹。 译文二: 新任命的中书令王延之担任右仆射,度支尚书张岱担任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王奂为丹阳尹。 诗句三: 司徒右长史张瑰,永之子也,遭父丧在吴,家素豪盛。 译文三: 司徒右长史张瑰是张永的儿子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乙未,以后军将军杨运长为宣城太守;于是太宗嬖臣无在禁省者矣。 沈约论曰:“夫人君南面,九重奥绝,陪奉朝夕,义隔卿士,阶闼之任,宜有司存。既而恩以狎生,信由恩固,无可惮之姿,有易亲之色。孝建、泰始,主威独运,而刑政纠杂,理难遍通,耳目所寄,事归近习。及觇欢愠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加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文度都督北秦、雍二州诸军事,以龙骧将军杨文弘为略阳太守。壬寅,魏皮欢喜拔葭芦,斩文度。魏以杨难当族弟广香为阴平公、葭芦戍主,用诏欢喜筑骆谷城。文弘奉表谢罪于魏,遣子苟奴入侍。魏以文弘为南秦州刺史、武都王。 乙巳,萧道成出顿新亭,谓骠骑参军江淹曰:“天下纷纷,君谓何如?”江淹曰:“成败在德,不在众寡。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
诗句:苍梧王下升明二年(戊午,公元四七八年)春,正月,巳酉朔,百官戎服入朝。 译文:苍梧王在升明二年春季的正月初一,百官穿着军装前来上朝。 注释:1. 苍梧王:南朝刘宋的第二位皇帝,即萧道成。升明二年是萧道成的第四年在位,他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2. 升明二年(戊午):这是苍梧王即位后的第三年,也是南朝刘宋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3. 春:指农历的春季,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4. 正月
诗句: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刘攘兵射书入城请降,柳世隆开门纳之。 - 丁卯夜,攘兵烧营而去。军中见火起,争弃甲走,将帅不能禁。攸之闻之,怒,衔须咀之。 - 收攘兵兄子天赐、女婿张平虏,斩之。 - 向旦,攸之帅众过江,至鲁山,军遂大散,诸将皆走。 - 臧寅曰:“幸其成而弃其败,吾不忍为也!”于是投水死。 - 攸之犹有数十骑自随,宣令军士:“荆州城中大有钱,可相与还,取以为资粮。”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 译文: 在南朝宋的元徽四年(公元476年)春季,正月己亥日,皇帝在籍田举行耕种仪式;全国实行大赦。二月的时候,魏国的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因为倚仗皇帝的恩宠而违法行事。 注释: - 帝耕籍田: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表示皇帝亲自耕作田地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丙子,解严,以侍中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萧道成还镇东府。 丁丑,以左卫将军萧赜为江州刺史,侍中萧嶷为中领军。二月,庚辰,以尚书左仆射王僧虔为尚书令,右仆射王延之为左仆射。癸未,加萧道成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诸军事,以卫将军褚渊为中书监、司空。道成表送黄铖。 吏部郎王俭,僧绰之子也,神彩渊旷,好学博闻,少有宰相之志,时论亦推许之。道成以俭为太尉右长史,待遇隆密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夏,四月,甲申,魏主如崞山;丁亥,还。 萧道成以黄回终为祸乱;回有部曲数千人,欲遣收,恐为乱。辛卯,召回入东府。至,停外斋,使桓康将数十人,数回罪而杀之,并其子竟陵相僧念。甲午,以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萧映行南兖州事,仍以其弟晃代之。 五月,魏禁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顾氏族,下与非类婚偶;犯者以违制论。 魏主与太后临虎圈,有虎逸,登阁道,几至御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九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萧道成想要引荐时贤参赞大业,夜里,他召见骠骑长史谢朏,屏退旁人与他谈话,很久了,谢朏无言;只有两个小孩儿拿着烛火在玩,萧道成担心谢朏难以应对,就又拿掉烛火让小孩儿去玩,谢朏仍旧无言;于是萧道成叫左右人前去。谢胐是谢庄的儿子。 太尉右长史王俭知道这是指意,有一天请机会向萧道成言说:“功高不赏,古今不是没有过。以你如今的地位,想保持北面
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北魏冯太后忌青州刺史南郡王李惠,诬云李惠将南叛。 译文: 在这苍梧王统治的元徽四年春季的正月里,己亥这一天,皇帝亲自耕作了籍田,并实施了大赦政策。二月,北魏的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因倚仗皇帝的恩宠而行事不法,被罢免官职并降为士兵。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人物命运的波折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尚书令王僧虔奏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大明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又,今之清商,实由铜爵,三祖风流,遗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弥贵,中庸和雅,莫近于斯。而情变听移,稍复销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民间竞造新声杂曲,烦淫无极,宜命有司悉加补缀。”朝廷从之。 是岁,魏怀州刺史高允以老疾告归乡里,寻复以安车征至平城,拜镇军大将军、中书监;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