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执徐三月,尽强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公元九五六年)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镞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
唐主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遣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见,称:“自天祐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臣绍袭先业,奄有江表,顾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今天命有归,声教远被,愿比两浙、湖南,仰奉正朔,谨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后服之罪,首于下国,俾作外臣,则柔远之德,云谁不服!”又献金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晟谓冯延己曰:“此行当在左相,晟若辞之,则负先帝。”既行,知不免,中夜,叹息谓崇质曰:“君家百口,宜自为谋。吾思之熟矣,终不负永陵一培土,馀无所知。”
南汉甘泉宫使林延遇,阴险多计数,南汉主倚信之;诛灭诸弟,皆延遇之谋也。乙未卒,国人相贺。延遇病甚,荐内给事龚澄枢自代,南汉主即日擢澄枢知承宣院及内侍省。澄枢,番禺人也。
光、舒、黄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随、申、蔡四州兵数万攻光州。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走,都监张承翰以城降。
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拔舒州。唐蕲州将李福杀其知州王承巂,举州来降。遣六宅使齐藏珍攻黄州。彰武留后李彦頵,性贪虐,部民与羌胡作乱,攻之。上召彦頵还朝。
秦、凤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隶军籍,从征淮南,复亡降于唐。癸卯,唐主表献百五十人;上悉命斩之。
舒州人逐郭令图,铁骑都指挥使洛阳王审琦选轻骑夜袭舒州,复取之,令图乃得归。
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继沂皆在扬州,诏抚存之。
丙午,孙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孙晟诣寿春城下,示刘仁赡,且招谕之。仁赡见晟,戎服拜于城上。晟谓仁赡曰:“君受国厚恩,不可开门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是一部关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巨著,由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共分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约1360年的历史。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重大事件,还深刻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历史观和生动的叙述风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镞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唐主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遣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见,称:“自天祐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臣绍袭先业
诗句:南汉甘泉宫使林延遇,阴险多计数,南汉主倚信之;诛灭诸弟,皆延遇之谋也。乙未卒,国人相贺。延遇病甚,荐内给事龚澄枢自代,南汉主即日擢澄枢知承宣院及内侍省。澄枢,番禺人也。 译文:南汉国甘泉宫的使者林延遇,阴险且善于计算,因此得到南汉主的信任。他先后诛灭了其他几位弟弟,这都是林延遇的阴谋。乙末日,林延遇去世,南汉国内的人相互祝贺。然而,林延遇病重,他推荐自己的亲信内给事龚澄枢代替自己的位置
诗句: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继沂皆在扬州,诏抚存之。三月,甲午朔(初一),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每人也携带一块石头。 译文:南唐的马希崇和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沂都在扬州,皇帝下诏安抚他们。三月,甲辰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手持石头到寨中用来射击,随从官员通过桥梁的人每人都携带石头。 注释
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 李德明盛称上威德及甲兵之强,劝唐主豁江北之地,唐主不悦。宋齐丘以割地为无益,德明轻佻,言多过实,国人亦不之信。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征古素恶德明与孙晟,使王崇质异其言,因谮德明于唐主曰:“德明卖国求利。”唐主大怒,斩德明于市。吴程攻常州,破其外郭,执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送于钱唐,仁泽见吴越王弘倧不拜,责以负约。弘倧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怜其忠,为傅良药,得不死。唐主以吴越兵在常州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三卷,后周纪四) 诗句: 1. 唐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数千人皆羸老。 2. 枢密使李征古复以铠仗之朽蠹者给之。 3. 克宏诉于征古,征古慢骂之,众皆愤恚。 4. 燕王弘冀谓克宏:“君但前战,吾当论奏。” 5. 常州危在旦莫,不宜中易主将。 6. 初,鲍修让、罗晟在福州,与吴程有隙。 7. 唐主遣中书舍人乔匡舜使于吴越。 8. 朱匡业至行营,克宏事之甚谨。 9. 吴程至钱唐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 甲寅 - 事件: 蜀主任命李廷珪为左右卫圣诸军马步都指挥使,并分卫圣、匡圣步骑为左右十军,由武定节度使吕彦琦等人担任使臣。 - 分析: 李廷珪的被任命为左、右卫圣诸军都指挥使,表明他的地位和职责的重要性。同时,分立十军显示了蜀国的军权分配与战略布局。 初 - 事件: 柴克宏任宣州巡检使,在城防建设上进行改进,修理城墙壕沟,增强武器。 - 分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唐主命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景达率兵拒周,以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中书舍人韩熙载上书曰:“信莫信于亲王,重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为!”唐主不从。遣鸿胪卿潘承祐诣泉、建召募骁勇,承祐荐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林仁肇。唐主以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彦华、仁肇皆为将。仁肇,仁翰之弟也。 夏,四月,甲子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译文:世宗从大梁出发,准备与南唐作战。三月,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每人也携带一块石头。宋太祖皇帝乘坐牛皮船进入寿春护城河中,城上用连弩发射,箭矢像房屋的椽子那样粗;牙将馆陶人张琼立即用身体遮挡,箭射中张琼的大腿,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箭头射进骨头不能拔出,张琼喝下一大杯酒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东汉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在后周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的三月,北汉神武帝刘崇去世。 刘崇被葬于交城北山,庙号世祖。五月,北汉在南台江俘斩千余级。唐主更命永安曰忠义军,这是因为李继勋的父亲李德诚也是北汉将领,所以改永安为忠义军。六月,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并赦淮南诸州系囚,除李氏非理赋役,不便于民者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唐驾部员外郎朱元以政事入见,唐主嘉之,命将兵复江北诸州。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兼总湖、湘,遂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逵旧将卒多骄横,行逢壹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馀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三月 甲午朔,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他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每人也携带一块石头。宋太祖皇帝乘坐牛皮船进入寿春护城河中,城上用连弩发射,箭矢像房屋的椽子那样粗。牙将馆陶人张琼立即用身体遮挡,箭射中了张琼的大腿,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箭头射进骨头不能拔出,张琼喝下一大杯酒,命令人敲破骨头取出箭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中关于后周时期的一段记载。诗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民众生活等方面,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行为来反映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及译文 1. 辛亥,宣懿皇后符氏殂:辛亥日,宣懿皇后符氏去世。 2. 唐将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唐朝将领朱元攻取了舒州,但州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跑。 3. 李平取蕲州:李平攻占了蕲州。 4.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八月,戊辰,端明殿学士王朴、司天少监王处讷撰写了《显德钦天历》,呈献给世宗。世宗下诏从下一年开始实行。 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驻守在下蔡,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助寿春。张永德与林仁肇交战,林仁肇用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放火,想烧毁下蔡的浮梁桥。然而风向突变,唐军被打败撤退。张永德制造了一千多尺长的铁索,距浮梁桥十余步远,横贯淮河,系在大树上
资治通鉴·后周纪四赏析从历史角度审视世宗与重进事件影响及其启示 1. 世宗北征南唐决策背景 - 世宗对南唐态度转变原因 - 世宗北征南唐策略分析 - 北征南唐对后周军事影响 2. 张永德与李重进角色与关系 - 张永德对李重进误解与猜忌 - 李重进出于无奈对抗张永德 - 张永德与李重进和解过程 3. 世宗北征南唐胜利意义 - 世宗北征取得实际成果 - 世宗北征对政治稳定作用 - 世宗北征历史评价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中“后周纪四”的详细解析: 1. 原文解读:在后周纪四中,世宗在正月己丑朔日进行了大赦,改元天会,以翰林学士卫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内客省使段恒为枢密使。 2. 诗词赏析: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译文】 宰相多次请求立皇子为王,皇帝说:“诸子都年幼,且功臣之子都未得到恩宠,而唯独先立我的子为王,他们能安心吗?” 【注释】 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卷二百九十三:是《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九十三个年份。 后周纪四:指的是五代时期后周的第四年。 宰相:指当时的宰相大臣。 请立皇子为王:请求将皇族的子弟立为王。 上曰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三月,太祖皇帝巡视水寨,至淝桥,亲拾石供炮用,从官过桥者每人持一石。唐主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遣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见,称:“自天祐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臣绍袭先业,奄有江表,顾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 ”又献金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 译文: 三月,太祖皇帝巡视水寨,到达淝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唐朱元恃功,颇违元帅节度;陈觉与元有隙,屡表元反覆,不可将兵,唐主以武昌节度使杨守忠代之。守忠至濠州,觉以齐王景达之命,召元至濠州计事,将夺其兵。元闻之,愤怒,欲自杀,门下客宋垍说元:“大丈夫何往不富贵,何必为妻子死乎!”辛卯夜,元与先锋壕寨使硃仁裕等举寨万馀人降,裨将时厚卿不从,元杀之。 帝虑其馀众沿流东溃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唐齐王景达及陈觉皆自濠州奔归金陵,惟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全军而还。戊戌,以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将兵戍镇淮军。己亥,上自镇淮军复如下蔡。庚子,赐刘仁赡诏,使自择祸福。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疏切谏,唐主以为沮众,流抚州。唐主问神卫统军硃匡业、刘存忠以守御方略,匡业诵罗隐诗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存忠以匡业言为然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庚戌,徙寿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书聚山林者,并召令复业,勿问罪。有尝为其杀伤者,毋得仇讼。向日政令有不便于民者,令本州条奏。辛亥,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主。唐主闻之,亦赠太师。帝复以清淮军为忠正军,以旌仁赡之节,以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翻译:诏开寿州仓振饥民。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后周世宗在位期间,为了缓解国内饥荒问题,诏令开放寿州仓赈济饥民。通过这一举措,可以看出世宗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译文: 诏书发布后,皇帝亲自前往大梁,督促粮仓尽快发放粮食给受灾百姓。 注释: -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等人编纂。 - 卷二百九十三:该书中的某一卷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译文:在蜀国,李廷圭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被要求辞去他的军职,李太后认为典兵的人多不是合适的人选。同时,王祚被任命担任华州刺史,而王祚是溥的父亲。 赏析:李廷圭的故事反映出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困境和责任。他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被要求辞去军职,这可能反映了当时对于将领的期望与压力。同时,李太后的言论也表明了她的对于军事人事选择的审慎和对于将领能力的信任
窦俨,字彦明,中牟(今河南中牟)人。他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是后周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 窦俨向后周世宗建议制定《大周通礼》,并讨论古代礼仪和钟律。《大周通礼》旨在通过规范国家礼仪来巩固政权,而窦俨还提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主张“择人之重,莫先宰相”,认为宰相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窦俨指出,治理国家需要从选拔官员开始,强调宰相的选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冬,十月,戊午,设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等科。 癸亥,北汉麟州刺史杨重训举城降,以为麟州防御使。 己巳,以王朴为东京留守,听以便宜从事。以三司使张美充大内都点检。 壬申,帝发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镇淮军,是夜五鼓,济淮;丁亥,至濠州城西。濠州东北十八里有滩,唐人栅于其上,环水自固,谓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北汉主自即位以来,方安集境风,未遑外略。是月,契丹遣其大同节度使、侍中崔勋将兵来会北汉,欲同入寇。北汉主遣其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瑰将兵会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还。北汉主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与之绝,赠送勋甚厚。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降,以再遇为宿州团练使。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
《资治通鉴 · 卷第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诗中郭廷谓的事迹体现了忠诚和英勇。郭廷谓在面对唐军失败的情形下,仍决定投降,显示出其对国家忠诚的一面。他不仅成功传递降表,还成功说服唐主不出兵救援,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他的忠诚和勇气得到了唐主的认可,并因此得到了奖励。此外,诗中还描绘了郭廷谓的军事才能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三 · 后周纪四 南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卢膺卒。 南汉主闻唐屡败,忧形于色,遣使入贡于周,为湖南所闭,乃治战舰,修武备。既而纵酒酣饮,曰:“吾身得免,幸矣,何暇虑后世哉!” 唐使者陈处尧在契丹,白契丹主请南游太原,北汉主厚礼之。留数日,北还,竟卒于契丹。 赏析: 卢膺(?-957年),五代十国时南汉官员。在南汉中宗刘晟执政时期,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