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桃花洞口春,扁舟一棹渡迷津。
壮怀也复同宗悫,亲作乘风破浪人。
壬辰1832春仲来澎抚恤三阅月而蒇事公馀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
介绍
壬辰1832春仲来澎抚恤三阅月而蒇事公馀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
相关推荐
【注释】 壬辰: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仲来:指陈宗懋来任澎湖县令的时间。 三阅月:三个月。 公馀:公务之余。 蒋怿庵:字文端,号东皋。江苏江都(今扬州市)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著有《东皋全集》。 续编:指《澎湖志》一书,由蒋怿庵所撰。因书中内容与陈宗懋在澎湖时的经历有关,故陈宗懋为之作序。 前刺史陈廷宪:《澎湖志》中记载,陈廷宪是明朝末年的进士。 桃花洞
【注释】 1、漠漠:形容尘土飞扬,也比喻茫茫。 2、娲皇:神话中的女神名,此处指女娲补天,后泛指创造。 3、劫后:经过大难之后。 4、半生:一半的一生。 5、踪迹:行踪,行动的踪迹。 6、溷(hùn)尘埃:混浊的尘土,比喻污浊不堪。 7、临风:面对风。 8、金堪拣:金子可以挑选。 9、黄沙扑面来:黄沙迎面而来,形容环境非常恶劣。 【赏析】 这是一首纪实诗。诗人在澎湖任上三阅月而蒇事
这首诗是诗人在澎县(今台湾省澎湖县)公务之余,阅读蒋怿庵同年所辑的《澎湖续编》中陈廷宪的《澎湖杂咏诗》,被其中前刺史陈廷宪的《澎湖杂咏诗》所感动,因此作此和章。 首句“一枕华胥梦半醒”,描述了诗人在公务之余,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境,半醒半睡之间,突然被惊醒。这里的“华胥”一词,出自《列子·周穆王篇》,意为美好的梦境,而“半醒半睡”则描绘了诗人此刻的状态,既清醒又迷离。 次句“颠风作势撼窗棂”
诗句解析: - 连朝细雨洒廉纤:描述了连续几天的春雨,细腻而轻柔。"廉纤"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雨丝如细丝一般。 - 滋味因风到舌尖:指春雨的甘甜随风飘到人们的嘴边,感觉像是在舌尖上品尝到了味道。 - 遥想神仙高会后:想象在神仙般的聚会结束后的景象,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宴会或集会后的宁静景象。 - 冰厨撒下水晶盐:"冰厨撒下水晶盐"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春天的细雨比作撒下的水晶盐粒,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效果
【注释】壬辰:1832年。澎:澎湖,今台湾省的岛名。陈廷宪:明朝末年人,曾任福建巡抚。 【赏析】这首诗写于作者在任福建巡抚期间,他曾经到过台湾,对那里的风物非常熟悉,所以当他看到蒋怿庵所辑的《澎湖续编》时,便有感而发。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韵脚都是“庚”。 “蜀道当年辟五丁”:意思是说当年开辟四川的山路时,用了五个壮丁开山。这里用一个典故。 “遗金何处觅零星”:意思是说那五丁开山时留下的金子
【注释】 壬辰:1832年。澎(péng):台湾旧名,指台湾岛。陈廷宪:台湾的前任巡抚。澎湖:台湾本岛及附属岛屿的总称。续编:即《澎湖志略续编》。蒋怿庵:蒋式瑆字怿庵,号石屏,浙江仁和人,乾隆举人。有《石屏文集》。 【译文】 1832年春天仲来台省抚恤,历时三个月而事毕,公暇时浏览了蒋怿庵同年所辑的《澎湖续编》中有关澎湖的诗作,因之勉成和章一首,作为对蒋怿庵同年的别情。 车载归去还须斗量
【注释】 1. 壬辰:清朝光绪年间。 2. 春仲:初春时节。 3. 澎抚:指福建巡抚张其珊,因任官澎湖而有此称。 4. 三阅月:三个月。 5. 蒇事:事情结束。 6. 蒋怿庵:人名,蒋式瑆字怿庵,号石门,江苏吴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7. 澎湖续编:蒋氏辑录的关于澎湖的诗文集。 8. 陈廷宪:曾任福建巡抚的官员。 9. 杂咏:即诗歌集,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作品。 10. 霍霍:形容磨刀的声音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用晦在壬辰(1832年)春仲来到澎湖抚恤三阅月后写的,他看到陈廷宪的《澎湖杂咏》诗后,便写了这首和章。 【注释】 1. 海底销沉不计年:意思是说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很多年。销沉,指消逝。 2. 支机谁复付张骞:意思是说谁能代替张骞去送信呢?支机,古代女子出外,常以机杼为信物。张骞,汉武帝时使西域的使者。 3. 郁林试与归舟载:意思是说这次来澎湖,就像回家一样。郁林
【注释】 壬辰:指1832年。 蒋怿庵:名元龙,浙江嘉善人,道光进士,曾任福建海防同知,因在澎湖有政绩,故以“蒋怿庵”相称。 志别:作别,离别。 【译文】 从五岳归来入梦频,鬓边白发今是倦游身。 凭栏远眺山平远,青眼如逢蕴藉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完成对台湾的抚恤工作后,对蒋怿庵同年的赠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国家大义的崇高追求。 首二句写诗人自五岳归来,心境已大不同于往昔
【注释】: 1. 壬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历1832年。 2. 仲来澎抚恤:即“春仲来澎湖抚恤”。 3. 蒇事:结束工作。 4. 蒋怿庵:名兆奎,字子瑜,号怿庵,江西南昌人。 5. 芸窗:书斋。 6. 翘材:杰出才能。 7. 底:何,怎么。 8. 夏木:指梧桐树,这里代指陈廷宪的政绩。 【译文】: 桃李满门向荣耀,书斋灯火读书声。 杰出才俊就像甘棠树,何必追求千章梧桐清。 【赏析】:
《壬辰1832春仲来澎抚恤三阅月而蒇事公馀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 诗句: 夕阳荒径荷锄归,尽日难逢白鹭飞。 不信蓬莱方丈地,竟无田似老僧衣。 译文: 在落日余晖中,我沿着被野草覆盖的旧径回家。一整天都很难再看到白鹭飞翔的身影了。我不禁怀疑这里是否真的是传说中仙境般的蓬莱与方丈之地,竟然连这样的地方也找不到一片像僧人般宽大的农田。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题信息点,明确内容范围,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意情感等。此题中“壬辰”“1832春仲来澎抚恤三阅月而蒇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据此可以确定这首诗的出处、作者及写作背景。“岛屿遥传画角声,楼船威望靖长鲸”意思是:澎湖岛上远远传来了号角声,楼船威武地威慑着巨大的鲸鱼。“瀛洲夜夜平安火,雉堞都从众志成”意思是:海中瀛洲夜晚灯火通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一句:壬辰春仲,即壬辰年春天,仲是春季的意思,“春仲”指春天,点出季节。“来澎抚恤”,抚字的意思是慰问安抚,恤意思是体恤,抚恤。“公余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以勉成和章即为怿庵同年志别”,这里说的是诗人在公务之余阅读了蒋怿庵编纂的《澎湖续编》,其中有前刺史陈廷宪所作的《澎湖杂咏》诗作,于是作者便用这首诗作为酬答之辞
注释:壬辰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春仲指的是春季的中旬,即农历三月十五日。澎抚是指到澎湖地区去安抚和处理事务;三阅月是指三个月后,公馀表示公务之余。蒋怿庵是陈廷宪的字,同年是同在一榜考取的进士,所辑的澎湖续编是他的作品。陈廷宪曾为前刺史,有诗集《澎湖杂咏》,诗人读了之后便勉成一首以和之。志别指分别之意,即作者与陈廷宪分别。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陈廷宪的赞美之情
注释: - 壬辰:指1832年,是清朝咸丰二年。 - 春仲:春天的中期,即三月份。 - 澎抚恤:在澎湖进行安抚和抚恤工作。 - 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阅读蒋怿庵编纂的《澎湖续编》。 - 前刺史陈廷宪:前任澎湖知县陈廷宪。 - 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用陈廷宪所作的《澎湖杂咏诗》作为自己作的和诗。 - 蒋怿庵:蒋氏兄弟中的一位,与作者同为进士出身。 赏析:
【注】壬辰:指乾隆四十一年(1776)。澎:澎湖。仲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农历二月。来澎抚恤:即来到澎湖巡视并安抚灾民。三阅月:三个月时间。蒇事:结束事情。公馀:空闲之余。阅蒋怿庵同年所辑《澎湖续编》:阅读蒋怿庵所编修的《澎湖续编》。有前刺史陈廷宪《澎湖杂咏诗》,勉成和章:即完成陈廷宪的《澎湖杂咏诗》的和韵之作。即为怿庵同年志别:也就是为蒋怿庵作一篇纪念文章。 金针:指缝纫用的针。未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