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修近理内政橛机之礼,壹妃匹之际;则莫不慕义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陁。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御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损,名过其实者削,情行合而民副之,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此之谓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卫灵公谓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而国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
说苑·政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治国方法,太公答道:「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接着,二人就爱民方式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太公总结道:「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为国:治理国家;遇:对待。意思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到他们挨冻受饿就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不堪就感到悲痛。
其实,《说苑》这段话应来自《太公六韬·文韬·国务》,不过却是姜太公对周文王说的。太公原话为:「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刘向将「驭」字易为「遇」,一字之改见深意。
治国理政,本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但治国者若能抓住根本,便可垂拱而治。这个根本就是「爱民」二字,因为治国就是治人。提倡爱民是刘向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他在《新序·杂事一》中还有进一步阐述:「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主张治国者应像天地一样庇护包容他的子民。这就是成语「爱民如子」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