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传 · 张冯汲郑传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向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上者。”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乡冋},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就车,召释之骖乘,徐行,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上居外临厕。时慎夫人从,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传》中的《张冯汲郑传》是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文献,记录了西汉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法律制度,特别是关于张释之、冯唐、汲黯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下面对《汉书·传》中《张冯汲郑传》进行详细介绍:

  1. 背景介绍
  • 时代背景:《张冯汲郑传》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斗争、法制建设、人才选拔等多个方面。
  • 作者介绍:该作品由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他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 主要人物
  •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张释之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奉汉文帝,十年不得调,后因直言进谏而知名。
  • 冯唐:字子房,汉文帝时期的官员。冯唐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对文帝尊帝卑将的建议,但未被采纳。
  • 汲黯:字长孺,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汲黯以正直著称,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过武帝的某些行为。
  1. 事件概述
  • 张释之的故事:张释之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文帝赏识,但其长期在宫中任职导致家族财产减少。他的直言不讳最终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名声。
  • 冯唐的论将:冯唐曾直言汉文帝不能充分信任亚夫(即周亚夫)的军事能力,这反映了他在历史上对于将领选拔和使用的独到见解。
  • 汲黯的正直:汲黯以其直言不讳的个性和对汉武帝行为的批评而闻名,他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清正廉洁的追求。
  1. 历史评价
  • 张释之的评价:赞曰:“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这些评价反映了作者对于不同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标准和历史地位的认可。
  • 冯唐的评价:扬雄认为汉文帝未能重用像晁错、赵禹这样的人才,是因为文帝过于尊重一些将领如周亚夫,而不是真正地重视人才。
  • 汲黯的评价:扬雄认为汲黯的直言不讳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批评和建议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1. 历史影响
  • 法治建设:张释之、冯唐等人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汉朝的法治建设,他们的言行对后世的法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政治改革: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体现了汉朝初期的政治改革和治理理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汉书·传》中的《张冯汲郑传》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