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
介绍
《端午节》并非文学作品,而是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此外,《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也是端午节文学作品的典范。《端午节》和《屈原》均与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们对端午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但它们并不属于文学作品,而是由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学记述作品,记录了人们对端午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屈原》是端午节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楚国大臣屈原忠诚的爱国情怀与悲壮的命运。这部作品以其瑰丽的诗歌表达和凄美的情感,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故事和寓言都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向人们传递着关于端午节的深刻寓意和道德准则。
端午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考路径。
注解
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曲糵(niè):亦作“麴櫱”、“麴孽 ”、“曲櫱”。 指酒曲。《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 宋 苏轼 《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有时也指酒税。
缕(lǚ):凡指线状物。
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贻:赠给,遗留。
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
昆:指后代、子孙。
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相关推荐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注释: -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时清日复长:时节清新,日子又长了。 - 盐梅:古代调味用的两种材料,这里泛指调味品。 - 佐鼎:辅助烹饪。 - 曲糵:酒曲的发酵剂,用来酿酒。 - 事古人留迹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全诗以端午节为主题,通过对比历史和现实,揭示了社会不公和奸臣误国的残酷现实。通过对屈原的纪念,诗人表达了对忠臣的哀悼和对正直品质的赞美。同时,诗人还借屈原之死抒发了对昏君奸臣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第一句“节分端午自谁言
注释:士兵们已佩戴上带有银质标志的兵符(即委任状),他们继续服役,仍披戴着彩绸。 赏析:此诗描绘了端午节时将士们身着战袍,头戴战冠,胸前挂着兵符,身佩长剑,腰缠利刃,脚踏战靴的情景,生动再现了古代将士出征时的威武雄壮场面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这首诗是诗人在端午节写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彩丝百缕纫为佩,艾叶千窠结作人。 - 注释: 彩丝:彩色丝线;纫:缝制;佩:佩戴之物。艾叶:一种植物,常用于驱邪。结作人:用艾叶编织的人形。 - 译文: 百条彩丝被缝制成佩带之物,千个艾叶编织成一个人来装饰。 -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端午,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诗中描述了诗人与佳人、僚友一同赏月的情景,以及诗人对端午佳节的期待。 “曾约佳人端午归”,这句表达了诗人与佳人共同度过端午佳节的美好回忆。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诗人与佳人共度端午,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又期僚友面南池”,这句描绘了诗人与僚友们一起欣赏南方池塘的美丽景色
端午节 郑袖椒房宠,音容胜莫愁。 多情上官郎,朝夕侍冕旒。 从来秋水好,见谓绕指柔。 何堪女媭骂,竟与冯夷游。 至今荆楚儿,奋舟竞长流。 重华改前度,归翮起南州。 莫作古时恨,静听群歌讴。 注释: - 郑袖、椒房:都是古代妃嫔的称号。 - 上官郎:这里指的是屈原,因为屈原有“上官大夫”之称。 - 冕旒:古代帝王戴的一种冠饰,用玉珠串成,用以象征王权。 - 莫愁:古代女子的名字,这里用来指代屈原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下面是逐句解释: 一、谁家解祟吐千瓶,丹墨交辉走百灵。 - 注释:谁家的龙舟能够解除邪恶,吐出一千瓶的丹药,让龙舟和参赛者都沐浴在丹色中。 - 赏析:这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龙舟在端午赛龙舟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人们对其的期望和信任。 二、尽使蛙蛇归药笼,又缠萧艾作人形。 - 注释:所有的蛙蛇都被放回药笼中,而人们则用萧艾制作成人形。 -
端午 画舸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 诗句释义 1. 画舸纵横湖水滨:描述端午节时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船在湖上游玩的情景。 2. 彩丝角黍斗时新:提到用色彩艳丽的彩线和形状可爱的粽子作为节日的食物,体现了节日的丰盛和喜庆。 3. 年年此日人皆醉:说明每年端午节大家都会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饮酒作乐。 4. 能吊醒魂有几人:表达了尽管节日氛围热烈
【注释】: 千年流水:指湘江水。滔滔:水流汹涌。汨罗: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在湖南洞庭湖附近。 此日:这一天。人:来到。吊:凭吊,凭吊诗人。汨罗:指屈原。 江上画船:指载着游人的船只。无买处:没有地方可以买酒。 闭门风雨读离骚:独自闭门风雨中诵读《离骚》。离骚:屈原所著的长诗篇名,是楚辞的代表作。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六年(811年)端午时写的。《旧唐书·文苑传》云
【注释】 1、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的节日,有赛龙船、吃粽子等习俗。 2、楚俗:指古代楚国的风俗习惯。 3、兰汤:用兰草熬成的汤,据说能祛风湿,去邪气。 4、一枕南薰:形容沐浴在和煦的南风之中,意喻享受宁静美好的时光。 5、门掩绿阴:门上挂着茂盛的绿树或花草,遮住了门户。 6、无个事: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7、午时香:中午时分烧的香。 8、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端午佳节的宁静场景
端午节 雨水浸泡着菖蒲剑,云彩装饰着五彩丝。时光让人惊讶地变老,节日物品令孩子们高兴。流言蜚语千年的怨恨,怀念贤人一天的思念。兰蒿无好坏之分,采摘系用时宜。 注释: - 端午:指中国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雨淬菖蒲剑:雨水滋润着菖蒲剑,使其更加锋利。 - 云荣角黍丝:云彩装饰着角黍(一种粽子),使它们更加华丽。 - 光阴惊老大:时间过得飞快,令人惊讶。 -
端午 节序重重过,京华物物新。 安排黍生角,妆点艾为神。 穷巷无来客,他乡有故人。 挥毫非楚些,谁与吊灵均。 注释: 1. 节序重重过: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浓厚,时间间隔短。 2. 京华:北京,这里指京城。 3. 黍:一种谷物,古代端午节用它来包粽子。 4. 生角:粽子的形状像牛角。 5. 妆点:装饰。 6. 艾:一种香草,用于制作艾草制品,如艾叶、艾草等。 7. 穷巷:贫穷的小巷。 8. 他乡
端午 【注释】:日上天心直,风生水槛寒。羁穷念时节,草次具盘餐。买药知衰病,开樽得小欢。醉怀江国味,拨棹倚江干。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此诗为诗人在端午节时所写。 首联“日上天心直,风生水槛寒。”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太阳高照直上天空,风从水面吹来使人感到寒冷。这里的“直”和“寒”都是用来形容端午节气的特点。 第二联“羁穷念时节,草次具盘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达了对端午节的庆祝和赞美之情。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读,并附上相应的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1. 孟君此日钟英气,王凤今朝袭庆源 - 孟君: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或英雄人物,此处可能是借指端午节的习俗或象征意义。 - 钟英气:指展现英勇和英气(在诗歌中可能指节日活动或庆祝氛围)。 - 王凤:可能是指一种吉祥的鸟类,与“庆源”结合
端午 鬓边簪着艾草,腰佩着荷叶的荷包,水滨处处绿树成荫。 思远楼前虽然曲径通幽,若邪溪畔岂能没有游人? 莫将楚恨悲怨儿女情长,聊把骚章寄托鬼神。 浊酒满壶渔父笑谈中,江边鸥鹭正相亲。 注释: 1. 鬓符:指妇女在两鬓上插着的装饰物,这里指的是端午节时妇女佩戴的香囊。 2. 腰艾:佩戴艾草。 3. 匝(zā)水滨:环绕着水边。 4. 思远楼:指思远桥,位于江南地区。 5. 若邪溪:地名
【注释】 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阳日:指端午节。蒲觞:古代的酒杯,用蒲草做的。斟:斟酒。兴怀:兴起,产生感慨。吊古:凭吊古迹。漫成吟:随意写成的诗。 赏析: 此诗首句点明端午,次句写自己举杯自斟,三、四两句抒发感旧和吊古之情,结句以“吟”字作结,含蓄而意蕴深远。 全诗语言质朴,情韵悠长。诗人在端午佳节,面对家乡的风俗,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感慨万端。同时,他想到屈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荆、忌、同风、泛、含、蝘蜓。 【答案】 译文:荆州俗民都去采药了,今天早晨一个采药老人还在洗澡。端午节忌讳洗冷水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题目为《端午》。诗中描述了端午节的风俗和屈原的故事。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五月五日中午,温暖的南风吹来。)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试着问问命运的大车轮子,举起酒杯向大地三拜。)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田文在当天出生,屈原当天去世。)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生时是薛城的国君,死后成了汨罗江的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端午节 在战乱的年代逢上端午节, 我不禁想起古往今来的许多事。 只有蒲类植物长得茂盛, 可那黍稷却包着金黄的粽子。 蛇山壑壑横亘人骨, 鳌江水声断绝了古老的歌谣。 追忆往日的岁月, 愁绪比海波还要深。 注释: 1. 端午:指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2. 世乱逢端午:意思是在战乱的年代里,恰逢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时刻
这首诗的注释是: 纵有灵符共彩丝,心情不似旧家时。 意思是说,即使有神符和彩丝来辟邪驱鬼,但是我现在的心情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 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 意思是说,榴花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它的香气会让人产生忧愁和思念之情;而菖蒲虽然能够驱除恶气,但是它的味道也会让人感到苦涩。因此我只好勉强切一些菖蒲来泡酒喝。 赏析: 这首七绝以端午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节日气氛的感受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注释】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此诗是诗人在端午节时所作的一首咏叹之作,以抒发对端午佳节的无限感伤之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赏析】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与家乡、亲人、友人别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全诗意境宏大,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堪称佳作。 “端午”二字点出题旨,即端午节。首句“辜负昌阳酒一杯”
端午 河上人家插艾蒿,纷纷炊黍荐香醪。 客怀寥落真无那,暮雨孤舟读楚骚。 注释: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河上人家:河上的人家,泛指水乡的人家,即江南一带的水乡。 插艾蒿:端午节时在门上插艾草以避邪。 炊黍荐香醪:蒸黍子,把糯米和黍一起蒸熟,再捣成糍粑,盛入碗中,加上酒,称为“黍羹”。 客怀:旅居异乡时的感慨。 寥落:寂寞、空虚。 无那:无可奈何。 楚骚
注释:清晨的露水洒在蒲叶上,泛着晶莹的光,我端起玉制的酒杯,品尝着琼浆玉液。手腕上缠着红色的丝带,默默的感到忧伤。不要因为相逢在端午节就随便亲近,我独自欣赏清冷的梦境,只能隔着潇湘两地。 赏析:此诗以端午佳节为背景,借写诗人在端午佳节独饮、自伤、相思等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执着追求的高尚品格和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精神
【注释】: 重午: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京华:指京城。一寸心情万里家:形容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如同千里之隔。楚些:古代楚国的一种民间乐曲,这里代指楚地。戎葵:一种植物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端午节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在端午佳节之际对远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今年重午住京华”,诗人以“重午”为题,点明了时间,也表达了自己身处他乡,怀念家乡的心情。 第二句“一寸心情万里家”
端午 亦自酬佳节,何当病故侵。 彩丝从女竞,蒲酒赖妻斟。 时序他乡物,风尘倦客心。 放舟吾旧侣,应向越江浔。 【注释】 亦:也 自:自然 酬节:庆祝节日 何当:什么时候 病:生病 故:故乡 侵:侵扰 竞:争胜 蒲酒:用蒲叶包裹的酒 妻:妻子 时:时节 序:次序 他:别的 风尘:指战乱 倦:厌倦 心:心情 放舟:乘船出游 吾:我 旧侣:老朋友 浔:古地名,今江西修水县南 【赏析】
端午节 我因病无法过节,从孩子那里听到这个节日。 折蒲叶来纪念屈原的传说,续上彩色线表示岁月流转。 好客之人频繁地来访,我则喜欢睡觉。 山涛使人回来讲述,自己坐在柳荫下箕踞而坐。 注释: - 抱病无端午:因为生病不能过节。 - 惊从稚子传:惊讶于小孩子如何传播这个节日的信息。 - 折蒲聊旧俗:折蒲叶来纪念屈原的故事,是古代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 续缕更流年:通过在五色丝线上续上彩缕
这首诗描述了端午节的场景和氛围。 端午 菖蒲细缕屑辰砂,暂倒磁罂醉一家。 半夏碧抽窗外草,午时红绽目前花。 未闻琼管销戈甲,忍听龙舟竞鼓笳。 合寄南陲征战士,赤灵符解辟兵邪。 注释: - 菖蒲细缕屑辰砂:用菖蒲和辰砂制作成细丝状,用于端午节的祭祀活动。 - 暂倒磁罂醉一家:将磁罂(一种古代饮酒器具)暂时倾倒,让一家人共同庆祝端午节。 - 半夏碧抽窗外草:夏天的半夏植物抽出绿色的叶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展现了节日的氛围和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五月江村归梦长,又从客里过端阳。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这首诗的第一句描述了作者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到故乡的江村,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这里的“归梦长”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端午 楼船不近打鱼矶,箫鼓中流听者稀。 遥想紫宸颁制扇,真惭清禁赐宫衣。 池亭映日榴开锦,城郭笼烟柳荡旂。 传有湘江年少过,兰桡应吊屈平归。 译文: 楼船并不靠近打鱼的矶石,而只是在中流吹奏着萧和击打着鼓,但聆听的人却并不多。 我遥想皇帝在紫宸殿颁发了制作精美的扇子,我真是惭愧啊,因为我是清禁之人,竟然得到了宫中赐予的衣服。 池塘边的亭子在阳光照耀下如同盛开的花朵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苏轼的《端午》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端午 - 角黍堆盘酒满壶,喜逢佳节泛菖蒲。 角黍是一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通常在端午节期间食用。酒则是端午节的必备饮品。诗人描述了端午节时家家户户摆满了角黍,并且酒也满满的,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 门高不碍齐公子,江阔难寻楚大夫。 “门高”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家门或门楣很高大,意味着家族显赫
端午 向来真寂历,谁复报佳辰。 苜蓿空留客,菖蒲不醉人。 环山梅熟雨,满室地生鳞。 忆昔逢迎者,于今白发新。 【注解】 1. 向来:从以前到现在。 2. 真寂历:真实而寂静。 3. 谁复报佳辰:谁又再来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 4. 苜蓿:一种野菜。 5. 空:虚,徒然。 6. 菖蒲:一种香草。 7. 不醉人:指酒力不足,不能使人醉。 8. 梅熟雨:梅花盛开时,恰逢春雨滋润。 9. 生鳞
【注释】 令节,端午节。逢,遇到;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离乡,远离家乡。兴,兴致;尚佳,很好。黄带,黄色的腰带;束,缠束,这里指江水被束住。绿旗,绿色旗帜,这里泛指青山绿树;衙,排列。排,行列。旅宿,旅人投宿之所,这里指旅店。梁间燕,梁上的燕子;繁声,鸣叫声。井底蛙,井里的青蛙。蒲樽,以蒲草为盖的酒樽;聊,姑且;一酌,一次饮酒;奚,何,为什么;必,一定,必定。动愁怀
【注释】 端午:端午节。小园:小园林,指自己的家园。石榴:一种果树,夏季开红紫色花,结红色果实。酣:畅饮。沽:买。半甔(yín):半升酒。一醉:一次喝酒喝得大醉。且:暂且。拚(pàn):尽力。从众好,随众饮酒取乐。独醒:独自清醒,指清醒的人不随俗浮沉。死湘潭:指死在湘潭。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端午佳节所写。诗人描绘了节日里自己饮酒作乐的场面,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与愤慨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语言特色及其运用加以赏析。本题要求分析“续命丝”的用法及效果,“续命丝”:用一根丝线延续生命。这里指用丝线续命,使生命延长。“姑妄谈”:我胡乱地谈谈罢了。姑妄:随意。 【答案】 译文:微生(我)全都向梦中贪恋着,用续命丝(来延长生命)。画中的鸟被剪去了舌,学人说话却只能呢喃。 赏析:诗人以屈原自比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端午五日当庭斫绿瓜,蒲觞聊与酌流霞。 香罗细葛思难到,白海青潮景未斜。 粳稻垂楣同艾叶,扶桑照眼胜榴花。 心知南国音书少,醉听回帆鼓一挝。 逐句解释如下: 1. 五日当庭斫绿瓜,蒲觞聊与酌流霞。 - “五日”指的是端午节。 - “当庭”表示在庭院中。 - “斫绿瓜”意味着砍瓜。 - “蒲觞”指的是用蒲草制成的酒杯。 - “酌流霞”是指喝酒时酒的颜色像流霞一样美丽。 2.
注释: 端午:指端午节。 角黍堆盘蒲艾香,祓除阶闼晓传觞。 端午节时家中摆满了粽子和香包,清晨家人一起到院子里用菖蒲和艾叶驱邪避疫。 移居妇子妨追忆,垂老乾坤入自伤。 由于搬家,连带的亲人都分散了,我年纪已高,对世事感到悲哀。 闹舸踏歌还寂寂,荒城叠鼓对茫茫。 热闹欢庆的气氛已经消失,只剩下孤独的鼓声在荒城里回响。 反骚吊屈馀今日,休问生儿得孟尝。 现在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端午 龙舟岁岁奉慈娱,闵旱停陈意慊瞿。 养志惭无能乐志,悬蒲愁更切瞻蒲。 生辰尚忆齐公子,故事休称楚大夫。 傍晚片时雷雨过,那因增慰祗增吁。 注释: 1、端午: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赛龙舟等。 2、奉慈娱:供奉,娱乐。 3、闵旱:怜悯干旱。 4、陈:陈述,表达。 5、养志:培养自己的志向和品格。 6、惭:羞愧,内疚。 7、悬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