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捣衣曲
介绍
。
《捣衣曲》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捣衣”为线索,通过描绘女子在寒夜中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展现了古代妇女对离别的深深哀愁和无尽牵挂。作品通过对月光、秋风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忧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与永恒分离之痛的深刻感悟。
《捣衣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因此,《捣衣曲》不仅是李贺个人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作品。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并非直接引用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把握诗意,然后逐联分析诗句的特点,注意赏析时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并点出手法,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及情感。 “月明中庭捣衣石”,写月夜,突出捣衣声,营造氛围,烘托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掩帷下堂来捣帛”:写动作,突出妇姑二人的劳作情景,表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写声音,突出捣衣声,营造氛围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捣衣曲 - 捣衣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妇女们用臼和石杵将衣物捶打以去除污渍并增添香气。 2.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 - “爽砧”指的是清新的捣衣声,“秋律”指秋天的节律或节奏。“繁杵”,形容杵的数量多,声音响亮。 - “含凄风”描绘了捣衣时风中夹杂着衣物被捶打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3. 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 - 这句描述的是无论距离多远
【诗句释义】 1. 寒蛩(qióng):蟋蟀。 2. 何处:何处有?什么地方? 3. 栖:栖息,这里指鸣叫。 4. 砧石:古代用来捣衣的砧板,石头做的。 5. 停砧:停止敲击砧子。 6. 蛩(qióng)鸣:蟋蟀的鸣叫声。 7. 似鸣辛苦心:好像鸣叫时心里感到辛苦。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8. 欲替:想要代替。 9. 征人:出征的人。 10. 去年旧衣寄谁去:去年送走的衣物寄给了谁? 11.
【注释】 捣衣曲:一种用杵槌击打衣物使之变软的民间工艺活动,多在秋末冬初进行。 砧声满四邻:指夜晚,家家户户都能听到砧石击打衣服的声音。 岁岁衣裁就:每年的衣服都要裁剪。 【赏析】 《捣衣曲》,唐代乐府诗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平调曲。《捣衣曲》是一首描写妇女捣衣、寄思的民歌,以“捣衣”为题材,抒发了闺中少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通过描绘捣衣女的动作,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北望远方,音信稀少,空房之中思念之情早早地萌生。 夜晚萤火虫在闪烁,夜色渐清,寒风已至。细丝清水练方新,晾挂在架上半湿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隔着篱笆的老人家睡得不熟,月光落下时还能听到杵臼的声音。 将军们围着绣帐,歌舞声不断,但百战过后仍迟迟不归,只留下一寸土地未得。 老农肩上扛着米和肉,伤口累累,思妇裁衣流泪如雨。 注释: 1. 捣衣曲:一种古代诗歌形式
这首诗是《捣衣曲》的原文,下面是对诗句和译文的逐句解释: 1. 风冷冷,月堂堂。风吹妾心苦,月照妾心忙。夫君万里戍边塞,紫骝铁甲凌清霜。 - "风冷冷"形容风冷而急促,"月堂堂"则形容月亮明亮清晰。"风吹妾心苦"表示风使妾感到心痛,"月照妾心忙"则暗示月光照映之下,妾心更加焦虑。"夫君万里戍边塞"描述了丈夫被派往边疆守卫国家,"紫骝铁甲凌清霜"描绘了丈夫身着铠甲,如同在寒霜中冲锋的场景。 2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第一句(捣衣曲,凉飙透窗纱):描述捣衣的动作和环境。"捣衣曲" 指的是在月光下为亲人缝制衣物的行为。"凉飙透窗纱","凉飙"指的是秋夜的凉风穿透窗户。"萧萧弄秋色",描绘了秋风的声音和秋天的气息。 2. 第二句(妾在江南尚不堪,况君远在阴山北):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妾在江南尚不堪",意味着即使身处温暖的南方,也难以忍受孤独和思恋的痛苦。"况君远在阴山北"
译文: 西风扫落梧桐叶,凉爽渗透纱窗内。无尽的边关情意,悄然随着风声起。 梧桐落叶芙蓉枯萎,含着忧愁勉强整理边城的衣裳。妾心如同细丝为您理顺,尽管头绪繁多但始终自我支撑。 箱子里纷纷拿出素帛,染成紫色和红色费尽颜色。双杵在门外敲击捣衣声,声声皆是闺房中的辛勤努力。 火炉点燃铜斗熨平衣物,纫针缝缀对着短檠工作。自己尝试调整腰身的宽窄,恐怕不能称君的心意。 妾心用尽君应当了解,愿你时时需要爱惜珍惜。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要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能力。首先,了解诗歌的大意,即读懂全诗的意思;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在疏通诗句文字的基础上揣摩选项中不符合原意的地方;最后对所给选项逐一分析,判断是否切合题目要求。本题要求考生赏析“捣衣曲”。 【答案】 (1)君子因公务远出他乡,驾着车马向西去办事。 (2)关河受阻,滞留不前,日夜操劳。 (3)听到春日鸣鸠,看到秋天鸿雁
【注释】 ①凉风被疏桐:凉风吹过稀疏的梧桐树叶。 ②井干:井干的木,指井阑。 ③夜气彻虚宇:夜的清冷之气弥漫在空旷的屋宇中。 ④露华凝微寒:露珠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散发着寒冷的气息。 ⑤耿耿:明亮的样子。 ⑥重阑:多层的栏杆。 ⑦孤影:一个人独自的身影。 ⑧晤昧发永叹:默默地发出叹息。 ⑨良人远行迈:你的爱人远行去了。 ⑩守边向三韩:你守卫边疆,奔赴朝鲜。 ⑪眷兹秋冬交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把握诗句的大意,结合注释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本诗前两句写诗人收到妻子的书信,得知亲人平安的消息。后两句描写了妻子在丈夫出征时为他缝制征衣的情景。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凄婉动人。 【答案】
日日高楼上,含愁捣旧衾。 一声随去雁,万里急寒砧。 此际穿针恨,他年织锦心。 不为征戍妇,谁识别离深。 赏析: 《捣衣曲》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乐府诗,收录于《全唐诗》第354卷第18首。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秋风中为远行的爱人整理衣物的情景,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她对爱人的深情与牵挂。诗中“西风落梧桐”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秋日的凄凉氛围,与女子的心情相呼应
【解析】 本诗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去年捣衣郎有书”,指去年丈夫外出时,妻子为他缝制衣服,他写了信回家。“今年捣衣郎在途”,今年又到了丈夫出门的季节,丈夫在外漂泊,妻子在家想念他,所以“捣衣”。这两句诗写出了妻子的思念之情。“手悬双杵不敢下,只恐梦惊堂上姑。”捣衣的动作很细致,但因为心中想着丈夫,怕做梦时被惊醒,所以“不敢下”,生怕梦中出现什么不祥之兆。这一句既写出了妻子的担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下面逐句翻译并加上注释: 1. 捣衣复捣衣,空闺月冷风凄凄。 - 捣衣(指妇女捣练、缝纫)复捣衣(重复进行) - 月冷(月亮冷清) - 风凄凄(风声凄凉) - 此诗句描绘了夜晚月光下,一位孤单的妇人在寂静中反复地捣练。 2. 风前高下声零乱,客中听得偏肠断。 - 风前(风吹到的地方) - 高下声(声音高低不一) - 客中(客人中) -
【解析】 “捣衣曲”是乐府《清商曲辞》旧题。这首诗是借秋夜捣衣的情景来表现闺中人对征夫的思念。 【解答】 首句“双杵夜沉沉”描写了捣衣时的情景,双杵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尤为突出。夜深人静,只有那捣衣之声和明月的清辉相互映衬,这两句写出了捣衣时的环境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中悬万里心”写征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中悬”指心中的思念像悬挂在中间一样,表达了征人在远方的思乡之情。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井梧叶坠金风起,满庭明月凉于水。” - 注释:井边的梧桐叶子落下,秋风拂过,庭院里洒满了月光,比水还要凉爽。 - 译文:秋风吹落了梧桐叶子,院子里洒满了月光,感觉比水更冷。 2. “为念儿夫戍玉关,尘满征衣谁与洗。” - 注释:思念远在玉门关外的丈夫,他的征袍上满是灰尘,谁能为他洗净这尘埃呢? - 译文:我思念远方的丈夫驻守在玉门关外,他身上的衣物已经被尘土覆盖
【注释】 梧桐:落叶乔木。金井:井栏上涂有金色的漆,故名。蟋蟀:昆虫,鸣声凄切。逝晷:指时间。俦侣:配偶,情侣。含情:含情脉脉。理:通“罹”,遭遇。瑶翠:美玉,这里代指美女。曳带:拖曳衣带。下:放下。缓步:慢慢地走。砧:捣衣石。杵:捣衣棒。凉飙:清凉的疾风。孤云:高远的天空中飘浮的白云。 【译文】 桐树落下一片片金黄,蟋蟀在房间中叫着不停。 大自然的景象正在变得凄凉,时间流逝无法追回。
【注释】 1. 捣衣曲:古时妇女在秋冬季节,将布帛缝制成衣物,用杵和棒槌敲打成线以供穿缝,称为“捣衣”。 2. 秋风吹幕烟:秋天的风吹起帐幔上的轻烟。 3. 秋月烂中天:秋天的月亮明亮如洗,高悬于高空之中。 4. 切切如有语:仿佛听到女子低语的声音。 5. 依依还自怜:依恋着自己,不禁自怜自伤。 6. 黄金误离别,青鬓感华年:指女子青春已逝,而丈夫却因征战远赴他乡。 7. 夫婿蓟门道
【注释】 征衣捣罢:指将征夫所穿的衣服用杵臼捣软。捣衣,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风俗,即把征夫所穿的衣服用杵臼捣软,做成团子或饼,以备远行的人途中充饥。 欲寄征人意转哀:想通过捣衣来表达对征人的思念。 昨日邻家归戍客:指的是昨天邻居家的归来的征戍之客。 道郎:指送信之人。又过李陵台:路过李陵墓,即李陵台。李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因投降匈奴而受到汉武帝的谴责,被处以极刑。李陵台是纪念李陵的墓地。
诗句: 一夕凉生秦女机,砧声不待雁南飞。 译文: 一夜之间,凉意袭来,秦地的姑娘开始在织机旁劳作。她的砧声并不需要等待鸿雁向南飞翔,就已经响起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夜晚中,一位秦地女子在月光下辛勤工作的场景。诗中的“一夕凉生”,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同时,“秦女”一词,既指代了这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