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居

村前村后树,寓赏有馀情。
青麦路初断,紫花田未耕。
雉声闻不到,山势望犹横。
寂寞春风里,吟酣信马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郊居’——诗中的静谧生活

郊居,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涵深远且充满诗意。它不仅仅是指郊外的住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郊居’这一概念频频出现,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郊居》是一首宋代诗人宇文虚中的诗作,诗中写道:“郊居八九月,殊自称人情。曲巷通秋水,平台对古城。白云停昼影,黄菊发霜英。况有同心者,无言到二更。”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居住在郊外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美好与宁静。诗中的“白云”、“黄菊”等元素,不仅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郊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古人认为,居住在远离尘嚣的郊外,有助于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正如《郊居》中所表达的,居住在郊外的人们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体验到岁月静好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古代文人对‘郊居’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希望通过居住在郊外,远离世俗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种追求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郊居’是一个富有哲理和诗意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居住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通过深入了解‘郊居’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没有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