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这首诗是《孟子》中关于君主治国的论述,通过汤王祷雨的故事来说明政治清明与百姓疾苦的关系,进而引出“君为政”和“民为邦本”的观点。 大略:大概、大意。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 与?何以不雨至斯之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译文:汤王干旱时祈祷说:“政令不节吗?让百姓受苦吗?为什么连雨水都降得这么少!宫室过于豪华了吗
大略 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 译文:婚姻中聘娶和迎亲的礼仪,是重视开始的意思。 注释:聘士,指古代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交换礼物,然后举行婚礼,正式确定夫妻关系。亲迎,则是指新郎在结婚当天亲自去新娘家接新娘。“重始”即强调婚礼的重要性,象征着婚姻生活的开始。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庄重与严谨。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译文:礼
大略 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以其本知其末,以其左知其右,凡百事异理而相守也。庆赏刑罚,通类而后应;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译文: 大致来说,有法的人按法律行事,没有法的人按照类别来规定。因为了解事物的根本才能了解其末节,了解事物的左边才能了解其右边。各种事情虽然道理不同但都相互依存。赏赐和刑罚都是用同样的标准,所以能够统一。政治教育和风俗习惯也是相互一致,所以能够通行无阻。 注释: 1.
大略: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 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译文:君主治理国家,应崇尚礼仪尊重贤能的人才能成就王业,依靠法律爱护百姓才能成为霸主,贪图私利和诡计多端则会陷入危险之中。如果想要接近四方,没有比居于中心更合适的了,因此,作为君王,必须占据天下的中心,这是遵循礼制。 注释:君人者,君主;隆礼尊贤,重视礼仪并尊重贤能的人才;隆礼,尊崇礼仪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大略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 译文:大致上,君主赐给大臣府第,就如同在国家中举行奖赏一样;如果君主愤怒对待大臣的妻妾,那就如同使用刑罚对待万民一样。 - 注释: "大略"指的是君主对大臣的行为和赏赐或惩罚的态度。 2.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 译文:君子对自己的孩子,爱护他们而不当面训斥他们
诗句 大略: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大夫之臣,拜不稽首,非尊家臣也,所以辟君也。 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吉事尚尊,丧事尚亲。 聘、问也。享、献也。私觌、私见也。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鎗鎗。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有怨而无怒。 君于大夫,三问其疾
大略 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 译文:易经中说“反复自己的道理,有什么过失?”春秋时,贤明的穆公被认为能够改变事物。 注释: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反复自己的道理,会有怎样的过失,表达了对自我反省的思考,强调了改正错误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改变来避免错误的思维方式。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蔽公者谓之昧,隐贤者谓之 妒,奉妒昧者谓之交谲。交谲之人
这首诗是《礼记》中的《檀弓下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礼节和礼仪制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大略:大意为大致的意思。这里指的是礼仪的基本含义,即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货财曰赙(fù),舆马曰赗(fèng),衣服曰襚(suì),玩好曰赠(zèn),玉贝曰唅(lí):这是古代礼仪中关于送礼的规定。这里的“赙”、“赗”、“襚”、“赠”都是送礼的种类
大略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 “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文,不欢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义 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 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
```json { "诗句":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宛钜铁釶,惨如蜂虿;轻利僄遬,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