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秋水,五湖春雨。
只在钓船中住。
滔滔波浪与天浮,钓时认得鱼多处。
杏坛有树。
桃源有路。
罢钓有时间去。
虽年八十尚垂纶,□不是、姓姜渔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逐句释义”,答题时,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点出运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本题中,“三江秋水,五湖春雨”两句写景,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只在钓船中住。”两句是说:他只住在钓鱼船上,不问世间其他事。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怀,诗人借渔父之口,抒发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之情。“滔滔波浪与天浮,钓时认得鱼多处。”两句写景,描写了大浪冲天的壮观场面。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钓时认得鱼多处”一句是说自己善于发现钓鱼的好地方,也暗含自己能识人善交之意。“杏坛有树,桃源有路,罢钓有时间去。”三句写景,交代自己隐居的地方。“虽年八十尚垂纶,□不是、姓姜渔父。”两句抒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我生活在长江三河和太湖一带,只是生活在渔船里,不管世上发生什么事情。在汹涌的大波之中,我能知道鱼儿在哪里,我还能认出哪里有好钓的地方。我隐居于杏坛旁、桃源边,什么时候我都可以去钓鱼。虽然我已经八十岁了,但我依然可以像姜尚一样垂钓。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的渔父,即姜尚(姜太公),姜子牙,传说他曾周游至渭水之滨,遇文王而得重用。诗中写的是他隐居垂钓的事迹,表现了他洁身自爱、高蹈独立的性格,以及超然世外、悠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首联先点明时间,“三江”“五湖”为地点。三江,指长江、黄河、淮河;五湖,指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这里泛指江南一带的湖泊。诗人以“秋”“春”二字点明了时间,秋日的江水清澈透明,春日的湖面烟水迷蒙。“只在钓船中住”是说,他只是居住在一个钓鱼的小舟里,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颔联是写渔父垂钓的情景。“滔滔波浪与天浮”是说,滚滚的波浪好像要冲破天际,“钓时认得鱼多处”。意思是在垂钓的时候,他知道哪里鱼多。这里的“认得”二字,既表现了诗人的聪明才智,又流露出他的自信。
颈联是写渔父归隐后的生活。“杏坛有树,桃源有路,罢钓有时间去。”这三句话是说,他隐居的地方有杏树,有桃树,还有通向桃花源的路,而且他随时都可以去钓鱼。
尾联是写渔父的志趣。“虽年八十尚垂纶,□不是、姓姜渔父。”这两句是说: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是我仍然能够像姜太公一样垂钓。“□”字是缺省字,据《文选》注引《襄阳耆旧传》,“□”当作“是”,是。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姜太公不仅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而且具有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他一生清贫,淡泊名利,不图功名富贵,不慕荣华权势,甘于寂寞,安于贫困,过着恬退自得的生活。这种人生态度,正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精神境界。《论语·述而》曾记孔子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与姜太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致的。
姜太公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使他成为了千古以来备受尊崇的文化名人,他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