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山高莫比,黄河之水深无底。
山高无路犹可登,水深无船安可行。
公乎公乎奈尔何,被发提壶来渡河。
河水深,不可渡,公无渡河渡河去。
长风吹天落日孤,狂夫烈女何代无。
愿死从公与公俱,箜篌所悲终何如。
【注释】
公:指黄河。渡河:泛舟于黄河之上。太行、河,均指黄河。
长风:形容波浪很大。落日:太阳落山。孤:高耸的样子。狂夫:狂傲的男子,这里比喻志士仁人。烈女:烈女,忠义节烈的女子。何代无:什么时候都没有。与:和,偕(xié)同。箜篌(kōnghóu):乐器名,古代汉族弦乐合奏的一种乐器。悲:悲伤,哀伤。终何如:结果怎样。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以“公”字为线索,写一个有志之士欲渡黄河而不得,只好作狂夫烈女之歌,表达自己不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此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风格豪迈,感情强烈,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第一段(四句),诗人开笔即写黄河的险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黄河水势之浩大。“太行”三句写山势之高大,水势之深邃,进一步烘托出黄河水的汹涌澎湃,使人产生一种惊涛骇浪的感觉。这两句既是实写,同时又是虚写,虚写中有实感,实感中见虚境,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二段(七句),诗人由黄河的险阻转入抒情,抒发了自己不能渡黄河的悲愤情绪。“公乎”二句,写一个有志之人面对如此险境,无法渡过黄河,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这里的“公乎”并非指黄河本身,而是借指有志之士,言志向远大之人却无法完成自己的志愿。“被发提壶”,典出《庄子·秋水篇》,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时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少选之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文王矣。诗人在这里以“被发提壶”自喻,意谓自己虽想渡黄河,但无奈河水湍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奈尔何”是无可奈何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第三段(六句),诗人以“长风吹天落日孤”一句起兴,描绘出一个雄浑壮阔的图景,既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又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长风吹”三字运用拟人手法,将黄河的波涛比作狂风,把天比作大风所吹动的旗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黄河波涛的壮观景象,也表现了诗人面对黄河时的激动心境。“狂夫”二句写狂夫、烈女都是敢于抗争、勇于牺牲的人,他们随时准备为正义事业献身。这两句既照应了开头的“公乎”,又引出了下一句的慷慨赴难。
第四段(四句),诗人由前面的抒怀转入抒情,抒发了自己愿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愿死从公与公俱”一句,表达了诗人誓死要随国家民族生死与共的决心;“箜篌”三句则是诗人发出的感慨,意思是说,即使自己最终不能实现这一愿望,箜篌之声也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千古绝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每段都以重复的句子开头或结尾,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同时,这种形式也使诗歌显得格外凝练、有力、富有音乐性。其次,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黄河的浩渺、太行的险峻、狂夫烈女的勇毅等不同意象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再次,诗人在叙事中融入了大量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最后,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