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有二老,矫若双凤雏。
不栖恶木枝,宁啄中田粰。
翱翔千仞上,览德周八区。
赤符启帝子,锵其应瑶图。
一鸣洞黈纩,再举凌天衢。
飘飖不可絷,汉网亦已疏。
至哉高尚风,念此其谁欤。
恐非严光伦,意乃董公徒。

【注释】

  1. 至正壬辰:公元1342年(元朝至正二十二年)。
  2. 卧病:生病。
  3. 遭时多故:遭遇时局动荡。
  4. 奔走:四处奔波。
  5. 山谷间:山间、谷底。
  6. 触物兴怀:触物而发感慨。
  7. 什合:指诗篇或文章,合为一组的作品。
  8. 杂兴:随意吟咏的诗文。
  9. 野王:县名,位于今河南洛阳市西南。
  10. 矫若双凤雏:形容人像两只凤凰一样矫健有神。
  11. 不栖恶木枝:不栖息于邪恶的树木上。
  12. 宁啄中田粰(zhuì):宁愿啄食中田的谷物。粰是谷物的通称。
  13. 翱翔千仞(rèn)上:在极高的山峰上飞翔。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八尺;千仞即八百尺。
  14. 览德周八区:观察四方之德遍及八方。
  15. 赤符:古时用朱砂作的信物,表示吉祥的意思。
  16. 瑶图:美玉雕成的图案,这里泛指美好的图画。
  17. 洞黈纩(kuàng háng):比喻高远、清远如洞箫的声音。
  18. 天衢(qú):帝王所走的道路,也泛指朝廷、国家大事。
  19. 飘飖(yáo):随风飞扬,这里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20. 汉网: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21. 严光伦:指汉代严光,东汉初著名的隐士和政治家。
  22. 董公徒:指东汉初董仲舒,著名经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赏析】
    此诗写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首联:“至正壬辰之春余卧病始起遭时多故奔走山谷间触物兴怀忽复成什合而命之曰杂兴。”至正壬辰,即1342年,这一年春天,我因病卧床不起,直到开始起床时,才到处奔波于山间谷底,触物而感兴发,于是写成了组诗《杂兴》。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自己因疾病卧病不起;五、六句写自己四处奔波于山间谷底;后四句写自己触物而感兴发。
    第二联:“野王有二老,矫若双凤雏。”野王,县名,位于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两句的意思是说,在野王这个地方,有两位老人,就像两只美丽的凤凰那样矫健有神。
    第三联:“不栖恶木枝,宁啄中田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两位老人不栖息于邪恶的树木上,而是宁愿啄食中田的谷物。
    第四联:“翱翔千仞上,览德周八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两位老人在高高的山峰上飞翔,观察四方之德遍及八方。
    第五联:“赤符启帝子,锵其应瑶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红色的信物开启了皇帝的儿子,他的回应如同美玉雕刻的图案。
    第六联:“一鸣洞黈纩,再举凌天衢。”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声巨响穿透云霄,再举起就凌驾于天地之间。
    第七联:“飘飖不可絷,汉网亦已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他的身影随风飘荡,无法捕捉,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渐渐被废弃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嚣、追求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描绘一位隐士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