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家长山下,遂与世途远。
泉声挂屋角,晓见池水满。
日出生清华,风来送余善。
大化无端倪,宁谓心有眼。
床头遗古书,岁月忽已晚。
玩之不能了,圣哲有忧患。

【注释】:

  1. 至正壬辰:元朝皇帝年号。
  2. 卧病始起:因病卧床不起,才起床。
  3. 遭时多故:遭遇时世动荡不安。
  4. 奔走山谷间:在山谷间奔走。
  5. 触物兴怀:因见到事物而引起感慨。
  6. 忽复成什合(sī hé):突然之间写成了一首诗。
  7. 命之曰杂兴:把这首诗命名为《杂兴》。
  8. 偶家长山下:偶然来到长山脚下的地方。
  9. 遂与世途远:于是就远离了尘世的道路。
  10. 泉声挂屋角:泉水的声音挂在屋角。
  11. 晓见池水满:早晨看见池塘的水满了。
  12. 日出生清华: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照耀着大地。
  13. 风来送余善:风吹来送来了美好的东西。
  14. 大化无端倪:大自然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征兆。
  15. 宁谓心有眼:怎能说是心中有什么眼睛。
  16. 床头遗古书:床头放着古代的书籍。
  17. 岁月忽已晚:岁月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18. 玩之不能了:玩味这诗句却无法完全理解。
  19. 圣哲有忧患:圣人和哲人都有忧虑和忧患。
    【赏析】:
    《杂兴》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全诗以“卧病”开篇,写诗人因病卧床,才起床,又遭逢时世动荡,奔波于山谷之间,触物兴怀。突然之间,写成了一首诗,命之为《杂兴》。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晨夕变化和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句“至正壬辰之春”,点明了这首诗作的时间背景——元朝至正年间的春天。次句“卧病始起”,交代了诗人因病卧床,才起床的情状。第三句“遭时多故”,进一步揭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特点——国家动乱不安。第四句“奔走山谷间”,表现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四处奔波,寻找避难之所。第五句“触物兴怀”,则表明诗人因看到周围的景象而引发感慨,即所谓“触物兴怀”。第六句“忽复成什合”,突然之间写成了一首诗,这是诗人的意外之作。第七句“命之曰杂兴”,将这首诗命名为《杂兴》。
    诗人以“偶家长山下,遂与世途远”二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谷间的所见所感。这里,“偶家长山”指的是偶然来到长山脚下的地方,“遂与世途远”则意味着远离了尘世的道路。这两句既描绘了诗人在山谷中的行走路径,又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超然的态度。
    “泉声挂屋角,晓见池水满”两句则通过描写清晨听到泉声、看到池塘水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心态的精神风貌。
    “日出生清华,风来送余善”两句,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进行赞美。这里的“清华”指的是阳光普照大地时的明亮景象,“余善”则是指美好的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愉悦感受。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又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化无端倪,宁谓心有眼”二句,则是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里,“大化”指的是宇宙的自然规律,“无端倪”表示没有明显的迹象或征兆,“心有眼”则是指人的内心有敏锐的感受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类情感的深度关注和理解。
    “床头遗古书”一句,则是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这里的“床头遗古书”既指诗人床头摆放着古代的书籍,又暗示了诗人曾经有过丰富的学识和修养。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过去的珍视和怀念。
    “岁月忽已晚”一句,则是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这里的“岁月”既指时间流逝,又指诗人的人生历程。“忽已晚”则意味着岁月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而诗人还在继续奋斗和努力。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无奈和感慨,又展示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更是一种对人生、宇宙、自然的哲学性思考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