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原无象,梦觉亦非关。天性浑然心地,定静自能安。只为一团私欲,便有许多驰逐,长往不知还。洪炉难着雪,点铁要须丹。
叹言湮,嗟教弛,慨经残。可怪支离末学,弃实尚虚闲。须辨小人君子,方识霸图王道,水火异炎寒。斯文天未丧,万古仰尼山。
这首诗的标题为“水调歌头 · 答王浚川司马”,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1075年(元丰八年)创作的一首词。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词:
第一句:“水调歌头 · 答王浚川司马”
- 这句是诗的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词作,且是给名为王浚川的人所写的回答。
第二句:“太极原无象,梦觉亦非关。”
- “太极”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哲学概念,表示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原无象”意味着原本没有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梦觉亦非关”则暗示着梦境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联系。
第三句:“天性浑然心地,定静自能安。”
- “天性浑然”指人的天性自然、纯真。“心地”指人的内心世界。整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天性和内心世界都是浑然一体的,只要内心保持平静,自然能够感到安宁。
第四句:“只为一团私欲,便有许多驰逐,长往不知还。”
- “一团私欲”指的是个人的欲望或私心。“驰逐”是指追逐或追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有了私欲,就会有很多的追求和追逐,并且常常迷失在其中,不知道回头。
第五句:“洪炉难着雪,点铁要须丹。”
- “洪炉”指的是极大的熔炉,用来比喻非常强大的力量或条件。“着雪”指融化或消失。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再大的熔炉也难以融化掉雪,同样地,即使是最坚强的铁也需要特殊的条件才能炼成。
第六句:“叹言湮,嗟教弛,慨经残。”
- “湮”意为消失或埋没。“嗟教弛”指感叹教化松弛。“经残”指经历挫折或困难。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感叹教化已经消失,感慨经历过的挫折和困难。
第七句:“可怪支离末学,弃实尚虚闲。”
- “支离”形容事物零散不完整。“末学”指学问浅薄。“弃实尚虚闲”指的是抛弃实际,追求虚无的东西。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奇怪那些学问浅薄的人,他们抛弃实际而追求虚无的东西。
第八句:“须辨小人君子,方识霸图王道,水火异炎寒。”
- “小人”和“君子”都是古代对人品质的褒贬评价,分别指品德差的人和品德好的人。“霸图王道”指的是霸业或王者之道。“水火异炎寒”比喻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需要辨别出真正的小人和真正的君子,才能真正理解霸业或王者之道,以及水和火的不同特性。
第九句:“斯文天未丧,万古仰尼山。”
- “斯文”指文化或学术。“天未丧”表示这种文化的传承并未中断。“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象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这种文化的精神一直未被遗忘,人们会永远尊敬孔子和他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关联,以及个人修养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许多古代哲学和伦理观念,如太极、天性、心地、私欲等,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