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
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
解析
第一句:注释与赏析: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这里的“飞锡”和“蒲团”都是佛教修行中的意象。飞锡意味着快速返回寺院或者禅坐的地方,而蒲团通常代表打坐或冥想时使用的坐垫。此句表达了一种回归内心,静心修行的心境。
第二句:
注释与赏析: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这里提及了佛教中的“四大”(地、水、火、风),指的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面壁可能指长时间静坐,反思或修炼。”四大安”可能表示修行者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第三句:
注释与赏析: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这里的“黑风鬼国”可能暗喻内心的困扰或恐惧,如同一个充满黑暗和恐怖的世界。“慈航彼岸”则象征着救赎和解脱之路,即佛法的指引。”谁手买珠还”可能是在表达通过修行和悟性来赎回过去的错误或罪孽。
第四句:
注释与赏析: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这句话反映了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一切众生都有自己的本自清净之性(”丹”)。佛性是指所有众生皆有佛性,但被无明遮蔽,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显现出来。
第五句:
注释与赏析: 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这句话用来形容修行过程中对烦恼和执着的打击,如同用棒子打灭火焰一般彻底。同时,也比喻修行者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渐消除心中的杂念,达到心灵的净化。
第六句:
注释与赏析: 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这里的”风幡”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对外界纷扰的感知,而”寂寂镜台闲”则形容修行者在面对这些纷扰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晰,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能反映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第七句:
注释与赏析: 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雅的画面,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清净。水上的莲花代表着纯洁无瑕,芦叶江心则是修行者行走于世间,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净如水。
第八句:
注释与赏析: 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这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即通过修行和悟性,可以超越烦恼和障碍,找到内心的清凉和宁静。”尔是清凉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强调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就像一座清凉的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困扰。
译文
- 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
- 返回寺院或静心之地,暂且关闭蒲团,进行冥想或修行。
- 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
- 请问经过九年面壁修行后,如何能使身体(四大)得到平衡和安宁?
-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
- 所有众生都生活在充满恐惧和困扰的黑风鬼国,只有通过佛法的指引才能真正到达涅槃彼岸,赎回自己的过错。
-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
- 佛陀本身也是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每个众生都有其内在的佛性(丹)。
- 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
- 用棒击打,使众多幻象消失,所有的灯火也熄灭了。
- 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
- 刚刚被风吹动的幡旗打破了我内心的平静,如同一面镜子般清澈无物。
- 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
- 水面上的莲花静静地坐着,芦叶制成的小舟在江中心划过,水面映出的荷花影子倒映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
- 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
- 摆脱所有的烦恼和困扰,你的心灵就像一座清凉的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困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佛教教义中的某些重要观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这首诗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寻找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精神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