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中秋月,独坐对高天。休问古今圆缺,心赏自年年。更上小楼南望,千里故园何处,风露九霄寒。把尽长安酒,不似在林间。
傍花吟,随鹤舞,伴鸥眠。但得身闲无事,何用月长圆。少日功名富贵,老去江湖丘壑,出处道须全。丹心将皓魄,秋水共娟娟。

注释:

水调歌头·答王浚川司马

今夜中秋月,独坐对高天。休问古今圆缺,心赏自年年。更上小楼南望,千里故园何处,风露九霄寒。把尽长安酒,不似在林间。

傍花吟,随鹤舞,伴鸥眠。但得身闲无事,何用月长圆。少日功名富贵,老去江湖丘壑,出处道须全。丹心将皓魄,秋水共娟娟。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96年(元丰元年)中秋夜,与好友王潜夫同在杭州西湖苏堤上赏月时所作。词中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高洁的人格和豪放的个性。

“今夜中秋月,独坐对高天。”起句直抒胸臆,点出赏月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中秋佳节之夜,明月当空,苏轼独自一人坐在西湖边的楼台上,遥望着皎洁的月亮。这里,“高天”指天空,也暗示着自己身处高位;同时,也暗含了自己怀有高远的抱负。

“休问古今圆缺,心赏自年年。”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超脱物外的思想境界。他并不关心月亮是圆是缺,只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更上小楼南望,千里故园何处,风露九霄寒。”接着,苏轼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他登上小楼向南望去,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但是,家乡在哪里呢?只有那遥远的风和露,在九霄之上飘荡。这里的“风露”既指自然景色,也暗含着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把尽长安酒,不似在林间。”苏轼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晋代诗人阮籍曾因不满现实而狂饮至醉,以至于连身边的酒杯都拿不稳了。苏轼以“阮籍”自比,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实的心境。

“傍花吟,随鹤舞,伴鸥眠。”接下来,苏轼又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之中的生活状态。他一边欣赏着花朵的美丽,一边吟诵诗歌;一边随着白鹤翩翩起舞,一边陪伴着白鸥安然入眠。这里的“傍花”、“随鹤”、“伴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相互交融。

“但得身闲无事,何用月长圆。”最后,苏轼总结了自己的人生观。他只要能够安享太平盛世的岁月,何必在意月亮的圆缺呢?这里的“月长圆”暗含着自己对朝廷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注。

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开阔,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