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夸,有司视尔如仇家。

这首诗的主题是批评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悬殊,通过卞和的故事来讽刺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牺牲国家利益的人。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1.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卞和进山发现了一块璞玉,但因为没有得到赏识而受到惩罚(“刖足”指被砍去双脚)并献给了国王。

2.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卞和手中的璞玉。赵国虽然得到了这块璞玉,但最终仍然遭到了秦国的进攻。

3.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自古以来,宝物都是人们所畏惧和忌讳的,就像锥刀之末一样,现在却成了人们争相争斗的目标。

4.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普通百姓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早晚只吃些糟糠和稀饭。

5. 轻裘肥马不易夸,有司视尔如仇家。
穿着轻便的皮衣、骑上肥壮的马匹,这些都是很容易炫耀的,但官员们却不将你当做朋友,反而像对待仇人一样地排挤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卞和的经历以及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卞和本应因其发现璞玉而得到应有的奖赏,但却因政治斗争被诬陷为小偷而遭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异见者的打压和不公正现象。

诗中的“从来至宝物所忌”一句,揭示了宝物往往被视为危险之物,容易招致杀身之祸,从而强调了社会中存在的偏见与恐惧。卞和的经历则成为了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和对他人利益的侵犯。

诗中还提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困境,他们只能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这种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不满。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卞和经历的描述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