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这首诗的格式是“时……闻知……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且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这首诗的译文是:“当时袁绍正在渤海,他听说董卓在朝廷中作威作福,就派人带着密信去拜见王允。信上大致说:‘董卓这个恶贼欺压天帝,残害主人,人们无法忍受;而您却容忍他的专横跋扈,好像没有听到一样,这难道是一个为国效力的忠臣吗?现在袁绍已经集合了军队并训练士卒,打算扫除皇室的祸乱,但不敢轻易行动。如果您有这个想法,就应该抓住机会采取行动。如果有需要您做的事情,就请您听从命令。’”

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诗中提到了袁绍在何处(渤海),以及他对董卓的行为有何反应(听说董卓在朝廷中作威作福)。然后,他派了一个使者(差人)带着一封密信去拜访王允。

  2. 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信中提到了董卓(卓贼)是如何欺压皇帝、残害皇帝的,以及王允对此事的态度和回应。接着描述了袁绍准备如何行动(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但自己还没有决定是否要采取行动(未敢轻动)。最后,王允被问及如果他有意愿的话,应该抓住机会采取行动(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果王允被要求做什么,他就应当服从命令(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这首诗中的关键词“王允”、“董卓”、“袁绍”、“密书”、“七宝刀”都有注释。其中,“王允”是这首诗的主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司徒,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董卓”是这首诗的中心角色,他是当时朝中的权臣,后来被曹操刺杀。“袁绍”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东汉末年的武将,后来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魏王。“密书”是指袁绍给王允的信,内容涉及董卓的专横行为以及袁绍对此事的看法。“七宝刀”是指王允所拥有的一把珍贵的武器,据说它是由七个宝石制成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