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且说当时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经理未定,人报周瑜自巴丘提兵回吴。权曰:“公瑾已回,吾无忧矣。”原来周瑜守御巴丘。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权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囷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中,孙权对周瑜的依赖和信任体现在他选择周瑜作为辅佐,共同治理国家。在孙权的继位过程中,周瑜不仅军事能力出众,还具备政治远见和战略布局能力,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成为孙权最坚实的支持者。

这一章节中的孙权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国的忠诚。他首先展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失去兄长的悲痛。随后,面对周瑜的建议和请求,孙权没有犹豫地接纳了周瑜的帮助,这显示了他对于国家大计的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与周瑜的合作,孙权得以维持江东的稳定和繁荣。

孙策的去世让整个江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孙权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决断力和领导力。他先是处理了丧事,然后开始重新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孙权的决定体现了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他选择周瑜作为自己的重要助手,这不仅是出于对周瑜个人能力的信赖,更是因为周瑜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周瑜对孙权的支持和帮助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周瑜在得知孙策去世后,立即回到吴郡,并向孙权汇报了情况。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承诺,以及对孙策遗志的继承,都是对孙权支持的体现。周瑜对孙权的支持不仅仅是在情感上的认同,更是在实际行动上的协助,使得孙权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稳步前行。

孙权在处理国事的过程中所展现的政治智慧、决策能力和个人魅力,都使他能够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国家的安定。同时,孙权对周瑜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周瑜对国家的贡献,共同构建了江东稳固的政治基础。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孙策和孙权个人的描述,也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的一个缩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