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孔明曰:“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玄德从之,使人往江东探听。
却说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字德润;彭城严畯,字曼才;沛县薛综,字敬文;汝阳程秉,字德枢;吴郡朱桓,字休穆;陆绩,字公纪;吴人张温,字惠恕;乌伤骆统,字公绪;乌程吾粲,字孔休:此数人皆至江东,孙权敬礼甚厚。又得良将数人:乃汝南吕蒙,字子明;吴郡陆逊,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东郡潘璋,字文珪;庐江丁奉,字承渊。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
《三国演义》 -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诗句解析
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 “玄德”指的是刘备,“等三人别了诸葛均”说明刘备与另外两人一同告别了诸葛亮。
- “与孔明同归新野”表明接下来他们一起回到新野。
译文及注释
刘备等人与诸葛亮分别后,又返回到了新野。
- 玄德:指刘备。
- 别:离开。
- 均:此处指诸葛亮,字孔明。
- 新野: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赏析
此段描述刘备与诸葛亮的再次会面,以及他们共同返回新野的情形。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段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这次会面,刘备得以听取诸葛亮关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为后来的三分天下战略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情节也展现了刘备的宽厚与大度,即使面对反对意见,也能保持冷静,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人物
- 刘备: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的蜀汉丞相。
-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备的军师。
- 孙权:东吴的创始人,孙权继承了父兄长孙策的基业。
- 陆逊:东吴名将,以智谋著称,曾大败曹魏。
- 吕蒙:吴郡人,孙权手下的一名将领。
- 顾雍、张纮:均为孙权的幕僚。
- 严畯、薛综:都是孙权麾下的文臣。
- 朱桓、陆绩:孙权的部下,文武双全。
- 张温、骆统:孙权的亲信,各有所长。
- 徐盛、潘璋:孙权手下的著名将领。
相关事件
- 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由孙权领导的东吴联军成功击败曹操的北方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孙刘联盟: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这一联盟是三国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 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拜访其隐居之处,最终成功请得这位杰出的谋士加入自己的势力中。
相关诗词
- “千里走单骑”,描述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事迹。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离别时的情感。
- “白日依山尽”,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相关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 这是一个政治混乱、群雄割据的年代,各种势力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
-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的二十年间,魏国、蜀汉、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各自占据一方。
- 赤壁之战: 这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 刘备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精神。
相关成语
- 三顾茅庐: 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他人出山或帮助自己。
- 卧龙凤雏: 指诸葛亮和庞统一位卧龙、一位凤雏,都是当时非常出色的人物。
- 赤壁之战: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场重要的战斗或者转折点。
- 东征西战: 形容经历多次战争或者四处征战的经历。
- 桃园结义: 来自《三国演义》,指刘备和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故事。
相关分析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刘备在寻求天下三分的策略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亲自到访诸葛亮,还三次访问未果,显示了他对于得到诸葛亮这样智者的支持的重视。同时,通过与诸葛亮的交流,刘备可能更加坚定了自己实现统一大业的决心和策略。这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一种投资和布局。